1931年,一上海名媛在咖啡厅遇到了熟人,但是一番交谈之后却惊出了一身冷汗,随即

墟史往事 2025-07-26 09:01:33

1931年,一上海名媛在咖啡厅遇到了熟人,但是一番交谈之后却惊出了一身冷汗,随即找借口离开了咖啡厅,找到一神秘人:“快!通知周恩来转移!”

黄慕兰,1907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家境优渥,父亲黄颖初是当地名流,结交过谭嗣同这样的人物。她小时候就聪明伶俐,三岁能背唐诗,语言天赋尤其出众。后来到长沙周南女校读书,接触到五四运动的进步思想,慢慢萌生了革命意识。1926年,她跑去武汉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改名“慕兰”,寓意像花木兰一样坚强。19岁就当上了汉口妇女部部长,组织妇女运动,干得风生水火。1927年,她嫁给革命家宛希俨,国共分裂后,两人转入地下,用米汤在《圣经》里写密信传递情报。宛希俨牺牲后,她把襁褓中的儿子送回老家,独自到上海,加入中央特科,在周恩来领导下干起了秘密工作。1931年,上海地下组织因“左”倾错误受挫,她被调到中国人民革命互济总会当营救部长,专门负责捞被捕的同志,靠着名媛身份在上海滩上流圈子里混,收集情报,完成任务。

1931年4月,上海法租界的气氛紧张得像绷紧的弦。黄慕兰接到任务,要营救被法国巡捕抓起来的长江局书记关向应。关向应用的是化名“李世珍”,为人低调,国民党特务只是怀疑他,没真凭实据,巡捕房把他关在普通牢房,防范不算严。可即便这样,从巡捕房手里把人弄出来也不是件容易事。黄慕兰琢磨了半天,想到了陈志皋,一个在法租界当律师的年轻人,复旦毕业,家里有背景。他的父亲陈其寿在法租界法庭干了18年庭长,司法系统里人脉广,门路多。她决定从这父子俩入手,打开局面。 黄慕兰以“黄淑仪”的身份拜访陈家,穿着得体,谈吐优雅,很快就赢得陈其寿的喜欢,当场被认作干女儿,还被托付教几个孩子读书。她借着这层关系,慢慢跟陈其寿混熟了。某次聊天,她装作不经意提到有个“表兄”因为误会被巡捕抓了,家里急得团团转。陈其寿一听,觉得不过是巡捕想捞点油水的小事,拍胸脯说没问题,包在他身上。他后来请法租界典狱长吃饭,特意让黄慕兰作陪,席间又提了“李世珍”的事。典狱长觉得放个小人物没啥大不了,满口答应。可事情没那么顺利,过了几周,关向应还是没放出来,黄慕兰急得不行,只好再找陈志皋商量。

6月22日,黄慕兰跟陈志皋约在法租界一家咖啡厅见面,想再问问关向应的进展。两人正聊着,陈志皋的同学曹炳生走了进来。这家伙在巡捕房当翻译,跟黄慕兰也认识,直接过来坐下。她本来有点不高兴,觉得这时候来人打岔不合适,可没想到,曹炳生随口提到抓了个湖北籍的共产党要员,五十多岁,酒糟鼻,金牙,左手缺一指,已经招了供。黄慕兰一听,立马反应过来,这不就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向忠发吗!他知道上海地下组织的太多秘密,尤其是周恩来的行踪。要是他把这些都抖出来,后果不堪设想。她稳住神,装作没事人一样跟曹炳生聊了几句,找了个借口就走了。 出了咖啡厅,黄慕兰直奔安全联络点,找到上级潘汉年,把向忠发的消息报了上去。潘汉年一听,马上安排周恩来、李富春等人转移,当晚就把中央特科的据点全换了。国民党特务和巡捕房拿着向忠发的供词去抓人,结果扑了个空。他们以为向忠发是假投降,气急败坏,回去就把他给处决了。黄慕兰的快速反应,保住了地下组织的核心骨干,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关向应的营救也没停下。黄慕兰继续通过陈其寿施压,典狱长那边终于松了口。7月初,关向应被释放,顺利回到组织,继续干革命。黄慕兰的行动,不仅救了关向应,还保住了周恩来等一大群同志,堪称特科工作的关键一击。 潘汉年当天晚上就组织转移,周恩来等人被安排到都城饭店,中央特科的据点全部更换地址。国民党特务和巡捕房突袭时,一个都没抓到,红旗印刷所被砸了几台机器,抓了几个外围人员,但核心领导早就撤得干干净净。向忠发被押到南京后,因为情报没用,被国民党处决。 黄慕兰接着催促陈其寿,买通了巡捕房的书记官,关向应终于在7月被放了出来,迅速归队,去了苏区。1932年,黄慕兰又帮着处理“伍豪脱党”谣言,联系律师巴和登报辟谣。抗战爆发后,她辗转各地,参与营救“七君子”等行动。晚年她住在杭州,写下回忆录,把那段隐秘岁月留给后人,2017年以110岁高龄去世。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