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已经变味儿了!现在已经不是什么芯片,加税,减少逆差的问题了。现在是要强迫中国参加美国围攻俄罗斯,伊朗。站队美国阵营的事儿了。 贸易谈判本该聚焦经济账本,可当石油采购和国际制裁成为议题,这场对峙会如何收场?美国意图借贸易杠杆撬动中国外交选择,究竟能否如愿,还是会反噬全球供应链?这场演变中的博弈,牵动着能源市场和大国关系的前景。 中美贸易摩擦起步于经济层面的调整。早在2018年,美国启动对华关税措施,针对钢铁铝材等产品征收额外税率,旨在缩小贸易赤字。随后扩展到数百亿美元商品,中国则对等回应,涉及大豆汽车等领域。到2019年,关税覆盖范围已达数千亿美元。进入2020年后,焦点转向科技,美国实施出口管制,限制芯片半导体供应。华为等企业面临供应链中断,中芯国际则推进本土工艺开发。尽管这些举措持续数年,美国国内农业出口受阻,中国则加速自给自足。到2024年,关税壁垒已成为常态,双方谈判虽有进展,但分歧未消。全球供应链随之调整,企业转向东南亚等地分散风险。2025年,美国调整部分关税,从高位降至较低水平,如对某些中国进口品从145%降到30%,中国相应降低对美商品税率。这反映出经济压力下的妥协,但贸易逆差问题并未根本解决。美国农民仍面临出口难题,中国制造业则通过技术升级维持竞争力。这些经济对抗虽激烈,却未动摇两国贸易基础。相反,推动了中国产业链本土化进程,如半导体领域从14纳米向更先进节点迈进。整体看,早期的贸易战以关税和科技封锁为主,旨在平衡经济账目,但效果有限。美国对华出口未显著增加,中国对美顺差保持高位。双方在2025年达成临时协议,暂停进一步加税,显示出对话意愿。但这些调整仅是表面,深层矛盾已向更广领域延伸。贸易谈判桌上,经济议题渐被地缘因素取代。美国开始将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的能源合作纳入讨论范围。这标志着贸易战从单纯经济竞争转向综合施压。2024年夏,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多次公开表态,指出中国增加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部件供应,支持了俄方军工体系。她强调,若中国继续此类行为,将面临二级制裁风险,包括针对涉事银行的措施。同年,美国扩大对俄制裁,针对石油贸易和金融渠道,试图切断俄方资金来源。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每日进口超过1000万桶,其中部分来自俄罗斯和伊朗。这基于长期协议,如中伊25年全面合作框架,涵盖能源基建,总值达4000亿美元。中方强调,这些合作纯属互惠经济,与政治无关。中国外交部反复声明,坚持独立自主政策,不干涉他国内政,也不接受外部干预。俄罗斯乌克兰冲突爆发后,中国保持中立,推动和平倡议,未提供军备援助,也未加入西方制裁。美国却视此为支持俄方,将其与贸易谈判挂钩。2024年7月,耶伦在国会听证中质疑中国企业交易,称其助长俄军工业。类似压力延伸到伊朗,美国指责中国石油进口规避制裁。伊朗石油出口2024年创高点,几乎全数流向中国。美国威胁若中国不减少采购,将施加二级制裁,针对交易企业。这并非空谈,2025年,美国已针对俄石油贸易加强措施,包括降低价格上限。中国回应坚定,指出贸易伙伴选择属主权事务。美国此举旨在将经贸政治化,逼迫中国加入对俄伊包围网。但国际反应复杂。欧洲国家表面附和制裁,实际依赖俄能源。印度采购俄折扣石油,转手加工出口欧洲,获利丰厚。若美国强推对中国二级制裁,可能引发盟友反弹。在商言商,许多国家不愿为政治牺牲经济利益。中国作为120多国最大贸易伙伴,影响力不容小觑。美国自身经济也脆弱。中国转向沙特阿联酋进口,加大本土页岩油开采。美国石油企业担忧市场流失,波音飞机销量下滑,特斯拉在中国份额被本土品牌挤压。2025年贸易战动态显示,关税虽降,但地缘压力加剧。美国宣布针对中国银行潜在制裁,针对支持俄军工行为。中国推进去美化供应链,鼓励企业转向港股上市,脱钩美资本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提升,增加商品品种,仅限人民币结算。这些举措反映中国应对策略:维护主权,多元化来源。贸易战演变为大国博弈,美国试图用制裁杠杆撬动中国站队,但忽略了中国外交独立性。中国与俄伊合作深化,加入上合组织讨论,强化能源纽带。美国盟友间裂痕显现,全球南方向金砖靠拢。2025年后,谈判框架虽存,但关税维持高位。中国增加备用采购,调整能源结构。美国企业承压,工厂装配线闲置。制裁努力面临阻力,欧洲计算成本犹豫跟进。中国坚持和平倡议,推动多边对话。美国策略暴露短板,局面僵持,自损加剧。贸易战从经济纠葛转向地缘拉锯,考验各方底气。长远看,这种施压难获全胜,反可能加速全球多极化。中国影响力扩展,美国需反思霸权路径。博弈中,平等对话或成出路,否则冲突升级无益。 这场贸易战的深层影响,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交流观点,一起聊聊大国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美贸易战已经变味儿了!现在已经不是什么芯片,加税,减少逆差的问题了。现在是要强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07-26 00:17: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