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藏人很少出来打工?其实说白了,因为西藏人口本来就少,穷人靠着福利补贴都能过的滋润,何必背井离乡? 西藏人很少往外省打工,这事说起来,跟当地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大家习惯怎么过日子,都脱不了干系。 西藏这片高原地广人稀。 西藏有着足足1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但是全区也就只分布着三百多万人。 不像内地有些地方,一条街挤着上百家店,找个活儿都要抢破头。 在西藏,如此少的人口就意味着生活压力更小,在当地只要用心找点事做,就能养家糊口,用不着背着包往远处跑。 更实在的是,这片高原上藏着不少珍贵的“宝贝”。 每年开春,到了挖冬虫夏草的时期,大量的农牧民就一个个扛着锄头进了山。 就这一两个月,不少人能挣回几万块,抵得上在外地工厂流水线干大半年。 等到秋天,不仅松茸、贝母从林子里冒出来,藏红花也开了。 这些带着高原的好东西,在市场上金贵得很,随便卖卖又是一笔收入。 要说赚钱更多,不用为花钱发愁的,还要论家里有草场的。 不说外地,在西藏当地,牛羊肉价格也在60元/公斤左右,就算按照人均养4头牛羊计算,也足够生活无忧了。 有的人家养得规模大,一年光卖牛羊肉、酥油、奶渣,就能挣几十万。 靠着着这些草场和牛羊,西藏人们就能把日子过得富足美满,又怎么会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呢? 同时这几年西藏旅游火得很,每年来的游客超过六千万。 这么多人涌进来,民宿、饭馆、向导这些活儿一下子多了起来。 就在家门口给游客指指路、做顿饭,钱就到手了。 可真要让他们离开家,难的还不是挣钱多少,是日子过不惯。 在西藏,早上起来先灌一碗酥油茶,就着糌粑吃,顿顿离不了牛羊肉和奶制品,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惯。 要是跑到南方,天天吃米饭配青菜,嘴里没味儿不说,肠胃都得闹别扭。 身体早就适应了高原的气候,到了低海拔的地方,头晕脑胀是常事,哪还有心思干活? 另外,在生活作息上,西藏也和大部分地区截然不同。 在西藏,太阳出来了就起身干活,天阴了冷了,就坐在帐篷里喝喝茶、聊聊天,日子跟着老天爷的脾气走。 可到了大城市,闹钟一响就得跳起来,挤地铁、赶公交,上班不能迟到,下班还得加班。 这种紧绷绷的日子,习惯了慢悠悠的人哪扛得住? 更重要的是人们心中的那一点念想。 西藏人有自己的信仰,过自己的节日,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谁家有事喊一声,全村人都来帮忙。 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就算能说上话,看着街上没有一张熟悉的脸,听着不一样的规矩,总觉得像隔着层东西,像是心里缺了点什么。 守着家,守着亲人,心里才踏实,离开了,就像离开了港湾的行船。 这么多年来,西藏能把生活过得这么安稳,背后也少不了各种帮衬和自己的努力。 就说经济吧,2023年西藏的GDP是2393亿,从总数来看并不算太高,但一年下来增长了9.5%,比广东、江苏这些富省还快。 手里有钱了,还有谁会想要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呢? 国家对西藏的援助从来没断过。 就说冬天供暖吧,以前藏区冬天冷得能冻掉耳朵,现在国家能源集团搞了供暖项目,越来越多的人家冬天能暖暖和和过日子。 这还只是其中一件事,教育、医疗、住房,到处都有补贴,日子想不红火都难。 西藏本身的宝贝也没浪费。 无论是地下的地热能,还是河里的水能,更或者是天上的太阳能,都变成了电能。 羊易地热电站从2018年开始发电,到现在已经发了5亿多度电,除了自家够用,还往沿海城市送。 沿海城市发展好了,又回头帮西藏,你帮我我帮你,日子一起往前奔。 交通方便了也是个大事。 建国后不久,两条公路就连通了西藏和外地,使得西藏与外界畅通无阻。 后来铁路也通了,地里种的青稞、家里养的牛羊肉,能卖到全国各地。 现在政府还鼓励大学生回乡,年轻人用手机直播卖特产,物流、售后这些活儿也多了起来。 游客越来越多,不管是提供住宿还是当个向导,赚取收入的的办法多着呢。 所以你看,西藏人不怎么往外跑的原因,不是不想挣钱,而是在家门口就能把日子过好。 有高原给的宝贝,有国家给的保障,有自己熟悉的日子和亲人,守着这片土地,日子过得踏实又自在,何必舍近求远呢?
医生说贵是因为他们见过很多穷人看病
【52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