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学校却因“口齿不清”暂时辞退他

阿秋手作 2025-07-25 19:41:10

[微风]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学校却因“口齿不清”暂时辞退他。之后他摆摊租书,艰难度日。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却让他得到了去厦门大学工作的机会。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以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重大突破闻名于世,他在1973年发表的(1+2)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誉为 “陈氏定理”。而他的人生,曾在青年时期经历过一段颇为曲折的时光。 1953,20岁的陈景润攥着厦门大学的毕业证书,走进了北京四中的校门。此次的他刚从数学系毕业,脸上还带着学生气的青涩,眼里却藏着对数字的痴迷。可这份当老师的工作,没做多久就出了岔子。 陈景润从小就不善言辞,一紧张说话就磕磕绊绊。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双眼睛,他更是舌头打卷,简单的公式都要重复好几遍才能说清楚。学生们听得云里雾里,课堂纪律越来越差。学校多次找他谈话,最后实在没办法,以 “口齿不清,不适合教学” 为由,让他暂时停职。 丢了工作的陈景润,在北京举目无亲,口袋里的钱很快见了底。为了糊口,他在西单附近摆了个小摊,租卖旧书和杂志。一张木板搭在两个板凳上,就是他的营生之地。每天天不亮就去占位置,傍晚踩着月光收摊,日子过得紧巴巴。 可就算这样,他怀里总揣着本数学书,没人租书的时候就蹲在地上演算,粉笔头写满了地面,擦掉了又重新开始。 就在陈景润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一封来自厦门的信改变了他的命运。写信的是他在厦门大学的恩师——王亚南。当时王亚南已经是厦门大学校长,听说了陈景润的窘境,立刻拍板:“这么好的苗子,不能就这么埋没了!” 原来,陈景润上学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数学天赋,解题思路总能另辟蹊径,王亚南一直很看重这个沉默寡言的学生。得知他在北京的遭遇后,王亚南专门给北京四中发了函,又给陈景润写了信,邀请他回厦门大学工作。 1954年春天,陈景润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到了厦门大学,王亚南把他安排在数学系资料室当管理员。这份工作不用多说话,每天和书籍、文献打交道,正合陈景润的心意。他白天整理资料,晚上就泡在书堆里,把图书馆里的数学著作翻了个遍,密密麻麻的演算纸堆成了小山。 王亚南看在眼里,常常给他开 “小灶”,推荐前沿的论文,还允许他旁听高年级的课程。有一次,陈景润对一篇关于数论的论文提出了不同见解,王亚南不仅没觉得他 “不知天高地厚”,反而鼓励他:“学术面前没有高低,有想法就大胆去求证。” 正是在厦门大学的这段时光,为陈景润后来攻克 “哥德巴赫猜想”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后,当他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时,总说:“没有王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 那个在街头摆摊算题的青年,终究没有被命运辜负,而王亚南的慧眼识珠,也成了学界流传的一段佳话。

0 阅读:0
阿秋手作

阿秋手作

一个喜欢手工的业余小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