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叶剑英,许世友,杨尚昆在一起,合影留念,美好的回忆! 他们是我党优秀的领导人,慈祥善良,淳朴厚道,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虚怀若谷,和颜悦色,大智若愚!1979年6月,广东省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习仲勋和叶剑英、许世友、杨尚昆手挽手走进会场。 1978年春天,广东热了起来,不是气候,是政治温度。 习仲勋南下这事,一开始没大张旗鼓,连广东本地的干部也有点摸不着头脑:老干部出山?中央试水?大家心里都悬着。可这个从延安走出来、又在沉寂中沉淀了十六年的老同志,一到广州没几天,就让周围人感觉这位书记不太一样。 讲话不用稿,调研不上行程单,鞋子踩着泥巴,饭菜也不挑剔。有人悄声说,这位“习老”是来真干的。 到任第一站,他不去省委机关,而是直接往最“火”的地方跑。 哪儿火?沙头角、宝安、珠海这些地方,因为临近港澳,不少人偷渡出去,那会儿叫“外逃”,是“反革命”的意思,抓回来得戴帽子、劳教。 习仲勋去了之后看见那些被押回来的年轻人,很多穿得破破烂烂,脸上没光,有的还带着孩子。他在常委会上拍桌子,说这不能叫“外逃”,是“外流”。 话一出,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连记录的记者都愣了。 这在当时,可是犯大忌。可他就这么说了,也就这么做了。 不是他胆子大,而是他看得明白。 这些人不是要反对国家,是肚子填不饱饭,脑子想不开,才冒死跳海。 他说香港澳门本来就是中国的土地,跑过去的还是自己人,不该贴“敌人”标签。 那年夏天,他到深圳收容站,亲眼看见小小一间房里挤着上百人,有人甚至晕倒。 他回来就下令:把人放了,别再关。他不是一味放,而是提出更重要的一句话:“要让他们愿意留下,就得把内地搞好。”这一句,比无数表态都有力。 广东这块地,自古是做买卖的好地方。 靠着海,通着外,华侨多,信息灵,最怕的就是一刀切。 习仲勋心里明白,要想从根上解决问题,光靠说不行,得改制度,他看准广东的地理优势,一边稳住队伍,一边构思出路。 他不玩虚的,不喊口号,他亲自去宝安看、去珠海走,到港口码头蹲着看货船进出,和侨胞企业家唠家常。一天到晚像旋风似的到处跑。 省委干部都觉得这位书记太拼了,不像65岁的人,倒像刚提干的年轻人。 就在1979年中央工作会议上,习仲勋正式提出:“广东要先走一步。”他说得直白,也提了具体想法,想在深圳、珠海、汕头设立“贸易合作区”,名字还在琢磨中,有人建议叫“出口加工区”,也有人怕被批成“搞资本主义”。 他干脆带着问题去找邓。 邓一听,说还是叫“特区”好,咱们陕甘宁根据地当年就是特区。然后又补一句:“中央没钱,可以给你政策,你们杀出一条血路来。” 这番话,一下子打开了局面。 有了“特区”这顶帽子,广东的改革开始有章可循。 很快,1979年7月,中央50号文件下来了,明确支持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深圳从此开始了它从边陲小镇到经济巨轮的漫长航程。 有了政策支持,习仲勋的脚步更快了。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内地搞好,让人愿意回来。”在他推动下,广东开始尝试企业承包制、奖金制,还搞试点厂区让职工自己“算账”。 那时候,不少人说这搞法“像资本主义”,有人甚至向中央打报告,说广东跑偏了。 习仲勋一点没慌,亲自去清远看,看了之后一句话:“这办法好,全省推广。”他看中的是效率,是让工人手里有活干、兜里有钱装。 他有过“旧伤”,也知道政治风向的重要,所以每一步都走得谨慎又坚定。 他不搞铺张,不靠层层汇报,而是自己看、自己问,甚至有一次为了听真话,叫秘书陪他去菜市场买菜,边买边聊,问的是物价,听的是牢骚。 这不是作秀,他是真的想知道,老百姓日子过得咋样。 就在广东改革开始显山露水的时候,习仲勋却主动提出调离。 他说,他来是为了打开局面,现在路通了,就该给接班人机会。 他提出“三不”原则:一次性交班、不干预广东工作、五年内不回广东。 他甚至婉拒了兼任省委第一书记的建议,他很清楚,改革这事,不能搞“个人工程”,得有人接棒,有空间试错。 接棒的是任仲夷,风格也不一样,但路是接着走下去了。 那几年,广东的干部们习惯了一种节奏:不等命令,先干了试试;不怕犯错,边干边改。他们一边看安徽包产到户的动静,一边跑到福建学招商引资,还拉着港商回乡投资。 广东成了全国的试验田,不是夸的,是实实在在的“先行一步”。 很多年后,习仲勋回忆这段时间,说得很轻描淡写:“我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事。”可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不是轻易说出来的话。 他在广东,不止是推动改革的人,更是一个改了“改法”的人。 有人说他大智若愚,说他总是笑眯眯的,不争不抢。 可历史没忘,正是那个笑得憨厚的老人,用几句不动声色的话,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轨迹。 他不在台上喊话,却在台下动脑。 他让广东这个“边角料”,变成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门面。这门一旦打开,风就再也关不上了。
习仲勋,叶剑英,许世友,杨尚昆在一起,合影留念,美好的回忆! 他们是我党优秀的领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7-25 19:14:44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