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打开了!上海,小孩子把博物馆里的展品弄坏了,家长还不管,可作者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而是把监控录像放在了旁边,一直循环播放。网友:这比赔钱更有教育意义!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展厅里,一段监控录像在玻璃屏上循环播放。
2013年9月7日,两名四五岁的男孩钻过伸缩隔离带,小手用力拉扯一片晶莹的玻璃翅膀。翅膀突然碎裂坠地,而几步外举着手机拍摄的家长毫无反应。
十二年后,这段视频依然和那件残缺的作品并置展出,原本飘逸舒展的《天使在等待》,如今翅膀断裂处狰狞翘起,下方标签已更名为《折》。
这件作品是艺术家薛吕送给新生女儿的礼物,她耗费两年多心血,用一体成型的玻璃工艺打造出纤薄羽翼。
损坏发生时,脆弱的翅膀无法复原,薛吕最终含泪接受现实,保留破损原貌展出。
博物馆没有向孩子家长索赔,却在展柜旁永久架设显示屏,让十二年前的破坏瞬间反复重演。
博物馆用监控视频与残骸组合成新展品,把破坏瞬间转化为警示教材,这种处理超越了单纯惩罚。
馆长张琳解释,这是为了让观众直面“尊重艺术”的具象化教育。正如2020年另一件玻璃城堡被撞坏后,博物馆选择开办儿童礼仪工作坊,教孩子用“守护者”而非“破坏者”身份参与文化体验。
《折》的残缺,本身也成为了活教材,文明参观不是抽象口号,而是对他人心血的基本珍视,破损的翅膀终于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它的使命。
时间终将折损万物,但有些裂痕会发光。十二年来,四十多万观众凝视过那截断翅,它无声的诘问比任何标语都锋利。
我们留给下一代的,究竟是更完整的文明,还是更多待续的折痕?这个问题,期待着每一个游客的回答。
东哥在三峡
每一个熊孩子后面必然有一个熊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