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北京狂言:中俄关系决定中欧关系走向! 24日,冯德莱恩在北京举行的欧中会

静默的守望 2025-07-25 09:57:33

冯德莱恩北京狂言:中俄关系决定中欧关系走向! 24日,冯德莱恩在北京举行的欧中会晤上表达她的观点。 她说,中俄关系是欧中关系“决定性因素” 消息来源于欧洲时报转发的法新社的一句话。 报道称:“中国今后如何继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互动,将是我们未来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冯德莱恩的这一观点,其实就是利用经贸关于与俄乌战争向联系,让中俄分割。是一种典型的焦虑症,恐惧症和典型的亲美外交。 一、言论背景与意图:欧盟的“切割要求”与战略焦虑 1. 施压核心:要求中国“选边站队” 冯德莱恩此次表态延续了其峰会前的立场。她在会晤前已多次公开要求中国与俄罗斯“切割”,声称中俄正常贸易(尤其是能源和民用工业品)变相“支持俄罗斯延长战争”,并加剧欧洲安全风险。此次更将中俄互动升格为欧中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试图以关系前景为筹码施压中方改变对俄政策。 2. 欧盟的三重焦虑驱动 - 安全焦虑:俄乌冲突持续,俄罗斯近期酝酿“夏季攻势”,欧盟担忧自身地缘安全。冯德莱恩将中俄合作视为对西方制裁体系的破坏,认为中方通过贸易支撑俄战争能力。 - 经济依赖矛盾:欧盟在电动车电池、稀土等领域依赖中国供应,却以“去风险”为名推动产业链剥离。例如,一边要求中国放松稀土出口管制,一边维持对华电动车35.3%的反补贴关税。 - 美国压力传导:特朗普政府对俄发出“50天和谈通牒”,威胁对俄油买家加征次级关税,欧盟需展现对美协调立场。 二、中方立场与回应:软钉子与战略定力 1. 外交辞令中的冷处理 中方将会晤定义为“经双方商定”(而非“应中方邀请”),已暗示对欧盟矛盾姿态的保留态度。外交部在会晤前直接批评欧盟制裁中企“缺乏国际法依据”,并强调“中俄正常合作不受第三方干扰”。 2. 原则性回应与实质坚守 - 拒绝挂钩中俄与中欧关系:中方坚持中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反对将欧中关系与对俄态度绑定。王毅此前接见俄外长拉夫罗夫时,明确称中俄为“最稳定成熟的战略伙伴”,间接回应欧盟压力。 - 经济反制筹码:中国以稀土出口管制(4月起实施许可证制度)反制欧盟贸易保护,迫使欧盟在关键矿产供应上妥协。 - 联合声明“各说各话”:会晤成果文件仅强调“相互尊重”“气候变化合作”等原则,未就乌克兰问题达成共识,暴露根本分歧。 三、欧盟内部矛盾与战略困境 1. 成员国分歧公开化 法国外长巴罗在访华时呼吁与中方建立“强大伙伴关系”,强调“战略协调”,与美国对欧施压形成反差。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也曾批评欧盟“非黑即白”的对俄逻辑不现实,反映欧盟难以统一对华步调。 2. 经济理性vs政治站队 2024年中欧贸易额降至3921亿美元(同比下降6.8%),而中俄贸易额逆势增长。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25年1月13日发布的官方数据,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2448.195亿美元,同比增长1.9%,连续两年突破2400亿美元大关。 欧盟若强行推动与华脱钩,将加速自身产业链断裂,却无法从美国获得补偿(特朗普威胁对欧盟钢铝加税)。 四、中欧关系走向:对抗性上升与有限合作 1. 结构性矛盾难以调和 欧盟将中国定位为“制度性对手”,在科技(如光刻机出口管制)、价值观领域持续设限,而中方对核心利益寸步不让。冯德莱恩“一边制裁一边谈合作”的策略,已被中方视为缺乏战略自主性的“政治操弄”。 2. 有限合作空间 气候治理、绿色技术等低政治领域可能成为合作突破口,但需欧盟放弃将经济议题安全化。若欧盟继续以“切割俄罗斯”为关系前提,中欧互信将进一步受损。 冯德莱恩言论的战略误判与未来风险 冯德莱恩将中俄关系定义为欧中“决定性因素”,本质是**将自身安全困境转嫁中国**,却忽略三重矛盾: - 逻辑矛盾:欧盟自身未切断俄能源进口(占供应10%),却要求中国终止民用贸易; - 利益矛盾:施压中国将迫使欧盟承受更大经济代价; - 同盟矛盾:法德等国寻求战略自主,反对盲从美国。 此举暴露欧盟在“亲美”与“战略自主”间的摇摆,反而可能推动中俄深化协作。若欧盟坚持零和博弈思维,中欧关系或滑向“经热政冷”的长期僵局,而俄乌和平进程也将因缺乏中国桥梁作用更加艰难。

0 阅读:3
静默的守望

静默的守望

静默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