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璘看来,金军特别耐苦战,持续战斗一天也不觉得疲惫,宋军在体力上不如金军。吴璘长期与金军精锐交手,所言不虚,他太了解金军了。 吴璘这人出生在1102年,家在德顺军陇干县,就是现在甘肃静宁那片边疆地带。他爸吴扆是个军校,家里世代当兵,吴璘和哥哥吴玠从小就混在军营里,学骑马射箭啥的。北宋末年,西夏老是闹事,吴璘二十来岁就入伍了,加入泾原路军队,主要巡边防,挡西夏的突击。 吴璘在西北边疆那疙瘩摸爬滚打,对付西夏人练就了一身本事。那地方,苦寒、风沙大,仗打得也野。西夏骑兵来去如风,宋军就得靠结硬寨、打呆仗,玩命地守。体力?耐力?那就是活下来的本钱。吴璘和他哥吴玠,就是从这种环境里淬炼出来的狠人,骨头缝里都透着西北的硬气。后来金兵打过来了,北宋崩得那叫一个快,吴璘兄弟俩跟着大部队往南撤,一路看着山河破碎,心里憋着火呢。 等到了川陕前线,真正跟金军的精锐“铁浮屠”、“拐子马”对上,吴璘才深刻体会到,以前对付西夏那套,有点不够看了。金兵那体力,真不是吹的。书上说他们“耐苦战”,一天打下来跟没事人似的,这话一点不假。吴璘亲眼见过,金兵顶着箭雨冲锋,穿着几十斤的重甲(铁浮屠),还能挥舞大刀片子砍半天;长途奔袭,几天几夜不合眼,到了地儿立刻投入战斗,照样生龙活虎。反观自家宋军,尤其是从内地调来的兵,打几个时辰高强度对抗,明显就喘粗气,动作变形,阵脚容易松动。这对比太扎心了。 为啥金兵这么能扛?咱们掰扯掰扯。金人起家就在东北那白山黑水之间,渔猎为生,环境比吴璘老家甘肃还恶劣。冰天雪地里追猎物,翻山越岭跟玩儿似的,从小练的就是一副铁打的身板。他们的生活方式,整个就是为高强度生存和战斗准备的。打仗对他们来说,某种程度上就是日常生活的升级版。而且早期金军组织简单,靠血缘部落维系,打仗抢东西是发财路子,积极性高得很,为了战利品真能拼命。再加上严格的军事纪律,说一不二,战斗力自然爆棚。 宋军这边呢?问题就复杂了。宋朝搞“强干弱枝”,精兵猛将都集中在中央禁军。可“靖康之变”把老底子都赔光了。后来在南方重建的军队,兵源复杂,很多是没怎么经过严酷环境锻炼的内地农民。训练?虽然宋朝也讲“阵法”,但很多时候流于形式,花架子多,真刀真枪玩命的对抗性训练少。更要命的是后勤和制度。宋朝那文官管军队的体系,前线将领动不动就被掣肘,后勤补给线又长又脆弱,士兵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你让一个饿着肚子、穿着单衣、还担心家里老小的兵,去跟如狼似虎、为掠夺而战的金兵拼体力拼意志?这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吴璘在西北练出来的兵算是好的了,但整体上宋军的“耐苦战”能力,确实和金军有差距。 吴璘太懂这个差距了。光抱怨没用,得想办法。硬碰硬拼消耗?宋军耗不起。吴璘和他哥吴玠能在川陕站住脚,打出“和尚原”、“仙人关”那样的胜仗,靠的就是脑子活。你不是体力好能冲吗?我就利用秦岭、大巴山那些险要地形,修堡垒(比如著名的“吴家堡”),挖壕沟,设鹿角,把路给你堵死、变窄。让你的骑兵优势、集团冲锋优势发挥不出来。逼着你下马,跟我玩攻坚,玩消耗。金兵再猛,穿着重甲爬山攻垒,体力消耗是平地作战的好几倍。宋军呢?躲在工事后面,以逸待劳,用强弓硬弩招呼。这叫“以步制骑,凭险据守”。吴璘把这套玩得炉火纯青,硬是在金军最强的正面冲击领域,撕开了一道口子,守住了南宋西大门。 吴璘说金军“耐苦战”,宋军体力不如,这是基于无数次血战总结出的冷酷事实。他看到了对手的长处,也看清了自家的短板。可贵的是,他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基于现实,利用地利和智慧,扬长避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抗之道。这不仅仅是军事战术的胜利,更是对自身和对手深刻认知后的务实选择。在那个强敌环伺、国力不济的时代,吴璘这种清醒的认识和灵活的战法,是南宋能在川陕站稳脚跟的关键。说到底,打仗不光靠蛮力,脑子清楚、因地制宜,有时候比单纯的体力更重要。吴璘就是那个脑子特别清楚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吴璘看来,金军特别耐苦战,持续战斗一天也不觉得疲惫,宋军在体力上不如金军。吴璘长
断代史鉴
2025-07-25 00:10: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