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一名25岁的花季少女因为牙疼去看病,当医生轻轻触碰牙齿时,她的下颚骨居然像灰烬一样全部粉碎,仅4个月后就不幸去世了。2年后,和她一起工作的十多名少女也相继惨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2年,一个25岁的姑娘因牙痛去看医生,谁知医生用镊子轻轻一碰,她的下颌骨竟碎裂,仅仅四个月后,这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 更诡异的是,她的悲剧只是一个开始,两年内,十几位同厂的姐妹也接连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她们的衣服和头发在夜里会发出幽幽的绿光,仿佛一个个行走的萤火虫。 这究竟是什么不为人知的疾病? 这一切,要从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说起,社会对这种新物质爆发出近乎盲目的崇拜,迅速将它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从香烟、化妆品到巧克力,任何东西只要沾上“镭”字,立刻身价倍增,一些无良商家更是推波助澜,雇佣穿着白大褂的“专家”四处宣讲,鼓吹微量镭元素能“激发活力、强身健体”,对居里夫人本人关于其潜在危害的警告却置若罔闻。 就这样,镭,这个本该严肃对待的科学发现,彻底沦为了一场商业狂欢的道具。 在这股热潮下,致命的机遇悄然降临,1917年,美国新泽西州一家镭表盘工厂开出了比同行高出五倍的薪水,吸引了大量渴望经济独立的年轻女性。 她们挤破头地想进厂,以为能接触到这种既“珍贵”又能“变美”的神奇物质,但她们不知道,这正将她们拖入深渊。 工厂老板们对镭的毒性心知肚明,自己进入车间时必定手套口罩全副武装,可他们却哄骗女工们说,这点镭元素对身体完全无害,甚至有益健康。 她们们信以为真,日复一日地在成堆的镭粉旁工作,还骄傲地向旁人炫耀自己下班后依然闪闪发光的头发和衣服,她们根本没意识到,这正是剧毒入侵骨骼的信号。 她们的任务是为表盘和指针涂上含镭的夜光涂料,为了让笔尖保持纤细,方便描画精细的刻度,她们总会下意识地用嘴唇和舌头去抿一下笔尖。 正是这个被称为“唇尖点画”的动作,让剧毒的镭随着唾液一次次进入她们体内,甚至有些爱美的姑娘,会在休息时把镭粉涂在自己的指甲和牙齿上,只为在夜晚的舞会上惊艳全场。 她们天真地追逐着时尚,也亲手将自己变成了剧毒的容器。 当镭元素在骨骼中不断累积,最早的警报便是持续的牙痛,那种从骨髓深处蔓延开来的疼痛,让她们坐立不安。 噩梦,从一个叫玛丽·沃什的女孩身上真正降临,当医生在检查她那颗松动的牙齿时,她的下颌骨瞬间粉碎,露出一个触目惊心的空洞,四个月后,她便在剧痛中离世。 紧接着,她的十几位同事也相继倒下:牙齿脱落、下颚溃烂,甚至有人脖子上长出肿瘤,有人双腿发生粉碎性骨折,彻底瘫痪。 这些曾经自豪的“发光女孩”,身体正从内部被镭元素蚕食,上演着一场恐怖的集体病变。 事发之后,工厂却开始装聋作哑,他们动用最强的律师团队,利用法律漏洞,让这些饱受折磨的女性无法证明自己的病痛与工作有关。 更可悲的是,一些医生为了掩盖自己的束手无策,竟反过来污蔑这些受害者,将病因归结于她们“不检点的个人生活”。 一时间,这群可怜的姑娘从人人羡慕的“幸运儿”,变成了人人唾弃的“坏女孩”,承受着病痛与污名的双重折磨。 可是,即使身体被摧残到无法行走,以格蕾丝·弗莱尔为首的几位姑娘依然没有放弃,她们拖着病体走上法庭,开启了长达五年的艰难维权。 官司一度陷入僵局,直到法医将一位去世女工的尸骨从坟墓中取出,用X光胶片包裹起来放进暗室。 铁证出现了,尸骨中渗透出的镭元素,竟然自己将胶片照得雪亮,这自带光芒的遗骨,成了无法辩驳的证据。 面对铁证,黑心老板终于低头认罪,这场官司的胜利,也像捅了马蜂窝,全美国为之震动,人们这才惊觉,原来这些年自己追捧的“神药”,竟然是毒药。 “镭姑娘”用惨痛的生命,为后世立下了规矩,这起事件直接推动了美国《职业病赔偿法》的出台,并为现代劳动保护法规奠定了基础。 从那以后,工业安全生产才真正被提上议程,直到今天,那些女孩们的尸骨依然辐射超标,作为特殊的历史见证被保存下来,时刻警示着后人。 这起悲剧中最令人唏嘘的,或许是最后一位离世的“镭姑娘”梅·基恩,她2014年去世,享年107岁。 她生前时常念叨:“我们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就是想找份工作糊口,”一句话道尽了那个时代底层劳动者的辛酸与无奈。 “镭姑娘”事件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在科技发展的光环之下,无知与贪婪会合谋酿成怎样的悲剧。 它提醒我们,在拥抱任何新技术的“光芒”时,都必须对它潜在的阴影抱有足够的警惕。
1922年,一名25岁的花季少女因为牙疼去看病,当医生轻轻触碰牙齿时,她的下颚骨
大胆的走走
2025-07-23 23:06:11
0
阅读: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