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乌克兰要拼了命的空袭莫斯科呢! 原来他们要掩盖另外一个战场热点! 那就是红军村,实际上应该翻译成红军城! 红军城位于顿涅茨克东部,是乌克兰在乌东地区的核心防御枢纽。这里不仅是多条铁路和公路的交汇点,承担着前线部队的物资运输任务,还是连接克拉马托尔斯克等战略要地的关键节点。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红军城一旦失守,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防线将被拦腰斩断,俄军可以直接威胁第聂伯河左岸的大片区域,甚至可能复制2022年哈尔科夫战役的合围战术。因此,红军城的得失对俄乌双方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根据7月22日的最新战报,俄军突击部队已经从红军城西南方向的兹维罗夫小镇突入市区,撕开了乌军的外围防线。这一突破并非偶然,俄军此前已在该方向集结了超过16万兵力,并采用了“渗透-伏击-增援”的战术组合。 具体来说,俄军先派遣敢死队利用夜间潜入市区,在乌军防线后方建立据点,随后通过无人机引导炮火打击乌军补给线,最后由主力部队扩大突破口。这种战术在2024年的巴赫穆特战役中曾被成功运用,如今在红军城再次奏效。 面对俄军的攻势,乌军的应对显得捉襟见肘。由于6月苏梅州战事吃紧,乌军从红军城方向抽调了部分主力部队,导致这里的防御兵力不足。尽管乌军紧急调来了法械旅和第155机械化旅,但这些部队在俄军的炮火覆盖下损失惨重,甚至出现了友军误伤的情况。 更严重的是,俄军对红军城周边铁路线的无人机打击,使得乌军的补给速度大幅下降,前线部队面临弹药和燃料短缺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乌克兰突然加大对莫斯科的空袭力度,很可能是一种战术欺骗手段。从军事策略上看,当一方在主战场陷入被动时,往往会通过制造其他方向的威胁来分散对手注意力。 具体来说,乌军的空袭行动至少达到了三个目的:首先,通过袭击俄罗斯首都制造恐慌情绪,试图影响俄罗斯国内的政治决策,迫使克里姆林宫将部分前线部队调回后方防御。 其次,利用无人机袭击的新闻热度,掩盖红军城防线被突破的事实,避免国际社会对乌军战场表现的质疑;最后,通过展示所谓的“远程打击能力”,向西方盟友证明乌克兰仍有反击能力,从而争取更多军事援助。 然而,这种战术也存在明显的风险。俄罗斯的报复行动迅速且猛烈,7月21日凌晨,俄军向基辅发射了426架无人机和24枚高超音速导弹,这是自冲突爆发以来对乌克兰首都最大规模的空袭。 更重要的是,俄军的军工产能正在逐步释放,据西方分析人士预测,未来俄军每月可能生产700-800架无人机,这种规模优势将使乌军的防空系统难以承受。 从长期来看,红军城的战况可能成为俄乌冲突的转折点。如果俄军能够巩固在兹维罗夫小镇的突破口,进一步控制红军城的交通枢纽,那么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防御体系将面临全面崩溃的风险。 反之,如果乌军能够守住红军城,不仅可以稳定东部战线,还可能为后续的反攻创造条件。但目前来看,乌军的处境并不乐观,其在红军城的防御兵力已从年初的15个旅减少到不足8个旅,且缺乏足够的重型武器支援。 值得注意的是,红军城的战况还可能影响国际社会的态度。随着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推进,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开始出现分歧。美国近期提出要评估乌克兰是否愿意做出实质性让步以结束冲突,而欧盟则试图通过“千人换俘”计划等外交手段推动停火。 在这种背景下,乌克兰急需通过某种“胜利”来维持西方的支持,而空袭莫斯科恰好提供了一个看似可行的选项。 不过,这种战术的效果正在逐渐减弱。俄罗斯已经加强了莫斯科的防空部署,包括部署S-400防空系统和电子战设备,使得乌军无人机的突防成功率大幅下降。同时,国际社会对俄乌冲突的关注度也在下降,更多国家开始呼吁通过谈判解决争端,而非支持某一方的军事行动。 乌克兰对莫斯科的空袭行动,本质上是在红军城战况危急的情况下采取的无奈之举。这种战术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转移部分注意力,但无法改变战场的基本面。 随着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持续推进,乌克兰面临的军事压力将越来越大。未来的局势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乌军能否在红军城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以及西方盟友是否愿意提供更多实质性的支持。 如果红军城最终失守,乌克兰可能不得不接受更为苛刻的谈判条件,而俄乌冲突的长期化趋势也将进一步加剧。
俄罗斯最先进的导弹在基辅炸了三年,结果乌克兰高层们照样活蹦乱跳。最近普京终于回
【8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