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理在黑龙江边上,对当地官员下了一道死命令!
一个国家的总理亲自跑到边境,给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小口岸下了死命令,这在外面人看来挺不正常的。
但在 2023年7月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去视察远东地区的时候,还真就在黑龙江边的卡尼库尔干口岸放了句狠话,升级工程今年年底前必须弄完。
他这么着急是因为这个口岸现在的情况实在太尴尬了,到现在还靠着临时办法在运作,可通过它连接中国黑河的跨江大桥,自从2022年通车后,物流运输量早就涨得没边了。
才短短几年就有超过17万辆货车从这过,每天的货运量比刚开始的时候涨了两倍还多。
一边是越来越多的贸易量,另一边却是远远跟不上的基础设施,这个瓶颈已经卡住了俄罗斯 “向东看” 的脖子。
总理亲自过来盯着干,甚至不惜定下这么紧的期限,显然不只是为了修个口岸这么简单。
没想到这座现在让俄罗斯总理急着 “补作业” 的大桥,想法其实三十多年前就有了,1988年中苏关系好转,大桥项目就有了苗头,到1995年,两边还签了正式协议。
可接下来的整整二十年,这项目却莫名其妙地停了,原因也不复杂就是冷战之后俄罗斯一直 “故意不重视” 远东。
那时候俄罗斯一门心思要融入西方,想做个地道的 “欧洲国家”,国家的重心全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对于远东边陲的这个小镇,自然没人管。
不过地缘政治的大变化,最后还是打破了这个梦,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西方的制裁一次接着一次,传统对欧洲的出口渠道几乎被砍了一半。
也正是在这种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克里姆林宫才突然醒悟,“靠西边” 的路走不通了,必须加快 “向东看”。
中国市场体量大,需求稳定很快就成了俄罗斯能源和原材料出口离不了的生命线。
于是,放了好多年的大桥项目在 2015 年又重新启动,最后在2022年通了车。
这座横跨三十多年的桥,也就成了俄罗斯地缘战略从 “偏向西方” 到 “转向东方” 的最好证明。
现在大桥通车刚过两年,猛涨的货运量就让俄罗斯这边有点扛不住了,2022年刚通车,俄罗斯就主动跟中方提议,想把口岸的运行时间从16小时延长到24小时全天通行。
在向来以效率慢出名的俄罗斯政府体系里,这种 “主动加班” 的样子实在少见。
卡尼库尔干口岸暴露出来的问题,只不过是整个俄罗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老化的一个小例子,从公路铁路到仓库电力,几乎全是短板。
这种 “跟不上趟” 的情况在中俄边境显得特别扎眼,过去三十年边境两边的基础设施差别明显,中方这边,从黑河到满洲里,高速公路和铁路网早就建得很现代了,可一江之隔的俄罗斯那边,却常常 “接不上茬”。
再往深了说在这场边境升级和区域融合里,中方早就不是被动配合的角色,而是主动在规划布局了,建大桥的时候,中方投了不少技术和资金。
大桥开通后中国又主动说允许国内货物经过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中转,还把图们江口开发、黑瞎子岛合作这些事拿出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