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需完全保留,后续内容请使用近义词进行改写,整体框架保持原结构,采用日常口语表达方式呈现,确保行文逻辑顺畅,避免冗余表述和总结性语句,最终结尾处务必添加「感谢观看」作为收尾。
俄乌战争最大的搅屎棍,如果说英国排第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排第一。
从约翰逊当政到现在,英国已经换了四任领导人,他们虽然彼此之间经常闹矛盾,但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却出奇地一致,甚至动员民众省吃俭用,把钱捐出来买武器弹药送给乌克兰。
英国对乌克兰的支持,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外交表态。
他们不仅提供装备、派专家,还鼓励老百姓少花钱,把钱拿出来支援乌克兰。
这种全民参与的场面,在欧洲国家中并不多见。
街头巷尾的捐款箱、社交媒体上的筹款链接,全都在为乌克兰奔走,让人感觉好像英国自己在打仗一样。
约翰逊期间,就特别重视对乌克兰的支持。
他频繁访问乌克兰,跟泽连斯基合影传遍全球,承诺一批又一批地送反坦克导弹到基辅。
那时候英国刚脱欧,急于在欧洲展示存在感,支持乌克兰成了他们显示影响力的绝佳机会。
特拉斯上台没多久就去了基辅。
她顶着炸弹威胁在街头演讲,喊着要给乌克兰更先进的防空系统,语气比约翰逊还要强硬。
虽然她在首相位置上待得不长,但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一点没减,生怕被人说软弱。
苏纳克接任后,依旧把乌克兰当成“自家孩子”来照顾。
他顶着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宣布追加几十亿英镑的军事援助,连英国陆军压箱底的Challenger 2坦克都送出去了。
议会里吵得再厉害,只要一提到对乌援助,议员们立刻闭嘴投票,谁也不敢投反对票,怕被扣上“亲俄”的帽子。
英国这么卖力,当然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们想借乌克兰拖垮俄罗斯,顺便巩固和美国的关系,还能在欧洲盟友面前露脸。
俄罗斯越弱,英国在东欧的影响力就越大,军工企业也能趁机赚一笔,这笔买卖怎么看都不亏。
不过普通英国人未必都愿意。
物价飞涨,能源账单不断攀升,政府却把钱大把大把地送出去,街头抗议的人越来越多。
但英国政客们好像视而不见,电视上还在宣传“支持乌克兰就是保卫自由”,把民众的不满压制下去。
他们提供的武器也越来越重。
从最初的轻型反坦克装备,到后来的远程导弹、防空系统,现在连战斗机培训计划都安排上了。
英国国防部官员放话,要帮乌克兰打造一支能跟俄军抗衡的现代化军队,这话听起来就像要把战争拖得更久。
俄罗斯早就把英国列入了“不友好国家”名单。
他们指责英国是“冲突煽动者”,说他们破坏北溪管道、挑动恐怖袭击,什么话都往英国身上泼。
但英国根本不放在心上,驻俄大使该骂就骂,对俄制裁该加就加,反正撕破脸了也不怕再难看点。
欧洲其他国家看着英国这么折腾,心里五味杂陈。
法国和德国虽然嘴上不说,但肯定觉得英国在抢风头,可又不能公开反对,毕竟大家还在同一条船上。
这种情况下,英国越是跳得高,就越显得自己是“抗俄领袖”,算盘打得噼啪响。
现在的英国,就像个押上全部身家的赌徒,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乌克兰身上。
他们盼着俄罗斯失败,盼着北约东扩到乌克兰,盼着自己能重回欧洲权力中心。
可战争这东西,从来不是单方面能决定的。
英国越是使劲搅和,局势就越复杂,什么时候能见分晓,谁也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