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两者的出血部位及发生概率存在明显差异:
一、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其发生概率较高,约占消化道出血的70%-80%。
食管疾病: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等。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较为凶险,在肝硬化患者中发生率较高,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胃和十二指肠疾病:这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50%以上。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可引起出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由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酒精等因素诱发;胃癌,癌组织破溃可导致出血。
胆管和胰管疾病:如胆管结石、胆管癌、胰腺癌等,出血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发生。
二、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包括小肠、结肠、直肠和肛门病变引起的出血,其发生率约占消化道出血的20%-30%。
小肠疾病:如小肠肿瘤(平滑肌瘤、淋巴瘤等)、小肠息肉、梅克尔憩室、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小肠出血相对较少见,约占下消化道出血的5%-10%。
结肠疾病: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约占下消化道出血的70%-80%。如结肠癌、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其中,结肠息肉和结肠癌是较为常见的病因。
直肠和肛门疾病:如痔疮、肛裂、直肠炎、直肠癌等。痔疮出血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约占下消化道出血的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