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举行九三大阅兵,不少国家都收到了邀请,韩国也在名单里。
但这次韩国并没有派总统李在明出席,而是由国会议长禹元植带队。
这一安排被很多人解读为“降格”,有人说韩国不给中国面子,也有人说这是国际关系的常规操作。
那么问题来了,韩国为什么这么做?
在韩国政治体系中,国会议长虽然不如总统地位高,但也是仅次于总统的国家领导人,属于礼宾排序第二。
照理说,也算是“高规格”代表团。
但相比2015年中国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韩国当时的总统朴槿惠是亲自来北京的,这次的出席规格自然就显得低了一些。
韩国现在的处境确实不轻松,一方面,它在安全上严重依赖美国,美韩同盟几十年来根深蒂固。
李在明政府也一再强调对美关系是优先事项。
另一方面,它在经济上又离不开中国,光去年中韩贸易额就超过3600亿美元,中国对韩国来说是最大出口市场,也是关键供应链的一部分。
这种两头压的局面,就像是一个人既要讨好老板,又不能得罪客户,搞不好就两头不是人。
韩国不派总统来,表面上是自己的决定,但背后其实少不了美国的影子。
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加紧布局,强化与日韩的军事合作,美日韩三边机制日益成型。
韩国如果在这种时候和中国走得太近,哪怕只是象征性地总统来参加个阅兵仪式,都有可能被美国看作“态度不坚定”或“摇摆不定”。
在外交上,美国对盟友可不像表面那么“民主”,很多时候是拎着大棒让你选边站。
尤其在当前中美竞争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美国对韩国等盟友的外交动作看得越来越紧。
韩国政府很清楚这一点,因此才更小心谨慎。
总统不来,派个议长过来,也算完成任务,同时向美国传递“我没越线”的信号。
这种“边缘操作”,在小国外交中是常见做法。
除了对外的压力,韩国国内政治环境同样影响了这次的决定。
李在明所在的共同民主党在议会占据主导地位,但保守派势力依旧强大,舆论场也经常被右翼主导。
如果李在明真的亲自来了,估计第二天韩国媒体就会铺天盖地地指责他“背叛韩美同盟”“向中国示好”,这种政治风险他肯定不会冒。
而且韩国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斗争非常激烈的国家,总统换人频繁,党派轮替频繁,很多刚推一半就可能因为政权更替而夭折。
所以对他们来说,外交上尽量不激起太大波澜才是稳妥选择。
从2015年到现在,中韩关系已经不像当年那么热乎了。
当年朴槿惠来参加中国阅兵时,中韩关系正处于一个高点,合作不断、互动频繁。
而从2016年韩国决定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开始,中韩之间的信任就出现了裂痕。
此后,虽然双方都试图修复关系,但一直未能回到过去的状态。
最近几年,随着韩国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比如参加“美日韩三边机制”,对中国的防范情绪也在增强。
中国方面当然也不是没有反应,比如一些文化交流和经贸活动受到了影响。
所以这次阅兵邀请,更多像是中方主动释放善意,希望通过高层互动拉近关系。
但韩国的“谨慎回应”,也说明它还没准备好完全回到过去。
对于中国来说,韩国这次的“降格出席”肯定不算理想结果。
但也没有必要因此过度解读。
外交场合的规格安排很多时候只是“面子”,真正决定一国关系走向的是“里子”——也就是经贸、战略、安全、民意这些硬实力。
中韩之间现在每天都有大量人员往来,经济合作依然紧密,韩企在中国投资继续扩张,中国商品在韩国也越来越受欢迎。
外交是弹性的艺术,不必为了一次阅兵谁来谁不来就动怒。
真正重要的是,如何继续推动中韩之间实质性的合作,把误解降到最低,把共同利益放到最大。
韩国也清楚,不能在中美之间完全“押宝”某一方,如何维持战略上的灵活性,是它未来外交的关键。
你觉得韩国这次的做法是明智之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