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海外华人的困境,这次彻底显露了。加拿大突然驱逐海康威视,而当地华人却掀起

画画的哈哈 2025-07-22 15:32:19

[太阳]海外华人的困境,这次彻底显露了。加拿大突然驱逐海康威视,而当地华人却掀起“买加拿大货”运动。现实背后,是海外群体长久的身份撕裂——既想融入西方,又难获认同;国内嘲讽其“卑微”,可转身面对同胞时,有些人又莫名优越。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加拿大无理要求海康威视停止运营;光明网——“全民抵制”美国货!加拿大货架上掀起一场“枫叶”标签狂热) 加拿大政府一项商业驱逐令,将中国监控设备巨头海康威视推上了风口浪尖。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一句模糊的“国家安全”,并要求海康威视在120天内停止在加运营,同时禁止政府部门采购其产品,甚至要清查现有设备。 可海康威视究竟对加拿大的“国家安全”构成了怎样的具体威胁?官方对此讳莫如深。海康威视指责这一决定罔顾事实,缺乏公正。加拿大驱逐令的背后,是真实的风险考量,还是一场深层次的地缘政治棋局? 其实眼前这番景象并不陌生。2019年,加拿大应美国要求拘押华为高管孟晚舟,一场持续数年的风波,最终被证明不过是美加联手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围堵。如今对海康威视的驱逐,几乎是同一剧本的重演。 就在海康威视事件前不久,加拿大为了推进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在不到两天内迅速取消了数字服务税。这份对中国企业的“逐客令”,很难不让人联想,这是加拿大在向某个大国示好,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换取谈判中的筹码。 面对这种做法,中方的反应迅速且坚决。中国驻加使馆敦促加方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并强调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过往的交锋中,中方的反制曾让加拿大的一些产业记忆犹新。这次对海康威视的举动,可能会加剧中加贸易摩擦,而最终的代价,恐怕还是要由加拿大普通民众和相关产业来承担。 然而当同胞企业遭遇不公,加拿大部分华人的反应却颇为微妙。他们非但没有表达异议,反而积极发起“购买加拿大货”运动,在社交平台上呼吁“支持本地经济”,晒出装满加拿大商品的购物车,以此向当地社会表达自己的态度。 这种沉默与妥协,与印度裔在海外的生存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加拿大印度裔人口占比超过5%,是最大的少数族裔群体。他们不只在卡车运输、IT等行业占据主导地位,也积极投身政治。 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源于对“游戏规则”的精准把握:该强硬时绝不退让,需合作时则灵活变通。加拿大媒体曾用“印度裔加拿大人未成年人黑帮”来描述青少年犯罪问题,印度裔社区立刻组织起来反击。 他们有理有据地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公立教育体系和社会问题,而非族裔本身,迫使媒体修改了不当措辞。这种抗争既维护了族群尊严,也推动了社会对深层问题的反思。 反观部分海外华人,似乎陷入了身份撕裂的困境。他们渴望融入西方社会,却总感觉隔着一层玻璃,转身对待同胞,却又流露出一丝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这种矛盾心态,在海康事件中暴露无遗。有人对同胞企业的遭遇视而不见,急于通过消费行为来证明自己的“本地化”,殊不知这种讨好式的表态,恰恰削弱了群体本该有的凝聚力。 海外华人并非没有实力,却常因内部涣散而错失话语权。与印度裔社区的高度团结不同,华人圈子常因地域等差异产生隔阂。这种内耗,让华人群体在面对不公时难以形成合力。 真正的融入,从来不是放弃自我的讨好,而是以自信的姿态参与社会生活。尊严的获得,不在于全盘接受西方的一切,而在于能否用实力捍卫自身权益——该合作时积极融入,遇不公时坚决反击,在坚守底线中赢得尊重。 对海外华人而言,打破身份困局的关键,或许在于摒弃“讨好换认同”的幻想。毕竟,任何群体的尊严都不是靠妥协换来的,而是在坚守原则、抱团前行中生长出来的力量。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画画的哈哈

画画的哈哈

画画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