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后,慢慢变黑,一些珍贵文物也受到了伤害,自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考古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对古代历史的探索热情高涨。当时,明代历史研究虽有文献可依,但实物证据相对匮乏,许多历史细节仍存在一定争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挖掘古代帝王陵墓成为部分学者眼中填补研究空白的重要途径,万历皇帝的定陵也因此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郭沫若与吴晗便是主张挖掘定陵的核心人物。郭沫若不仅是著名文学家,对考古研究也有着浓厚兴趣,他希望通过挖掘陵墓获取更多关于明代社会文化的实物资料,为历史研究寻找突破口。
吴晗作为明史专家,一直致力于明代历史的梳理与考证。他认为定陵中可能保存着大量未被记载的历史信息,尤其是关于万历皇帝统治时期的民生状况,挖掘陵墓能让这些信息重见天日,推动明史研究走向深入。
于是,两人多次向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挖掘万历皇陵。鉴于当时的大环境,中央最终批准了这一请求。 1956年5月,定陵挖掘工程正式启动。考古团队由吴晗牵头,汇集了众多考古专家与技术人员。 起初,挖掘工作进展缓慢,由于定陵结构复杂,墓道入口隐藏巧妙,考古人员花了近三个月才找到通往地宫的 “钥匙”:一块刻有 “隧道门” 字样的石碑。
顺着石碑指引的方向,他们逐步清理填土,打通了长达40米的隧道,最终打开了地宫大门。 当学者和考古专家们进入地宫时,眼前的景象让人为之震惊: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整齐排列,周围摆放着数千件珍贵文物,包括金银器、丝织品等。 其中,万历皇帝的龙袍尤为引人注目,它由金线和彩线精心绣制,龙纹栩栩如生,若对它进行展开研究,必将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然而,惊喜和期待很快被担忧取代。由于当时考古技术有限,缺乏有效的文物保护设备,地宫内长期处于恒温恒湿环境,文物接触外界空气后迅速发生变化。
万历皇帝的龙袍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开始褪色、变黑,纤维逐渐脆化;其他丝织品也纷纷失去光泽,变得残破不堪。尽管考古人员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但效果甚微,大量珍贵文物因此受损。
后来这件事成了国际考古与历史研究领域的讨论焦点,定陵挖掘虽出土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为明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但从文物保护角度看,这也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这一事件给中国考古界敲响了警钟,更直接推动了国家文物保护政策的重大转变:鉴于此次挖掘造成的文物损失,国家明确规定,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除非遭自然破坏或人为盗窃,否则以保护为主。这一政策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