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23岁的排长刘精松,突然接到通知被提拔为高炮连连长。 刘精松在当排长的时候,就对高炮的技术特别痴迷。他经常一个人琢磨那些复杂的机械,研究各种射击参数。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不是在看书学习,就是在炮阵地上转悠,一遍遍地熟悉装备。这种近乎痴迷的投入,让他对高炮的性能了如指掌,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本领。 当然,光有技术还不行,带兵打仗还得有指挥才能。据说,刘精松这人平时看着挺和气,但一到演习或者训练的时候,那股子认真劲儿就上来了。他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调整部署,布置火力点。而且他特别注重和战士们的沟通,能把上级的意图准确地传达下去,也能及时了解战士们的想法和困难。这样一来,整个连队就像一个拧成一股绳的拳头,战斗力自然就强。 你想啊,一个23岁的年轻人,突然要领导一个连队,手底下都是比他年长的老兵。这要是换了一般人,可能早就懵了。但是刘精松不一样,他靠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学习。真正的领导力,从来都不是靠年龄或者职务压出来的,而是靠实力和人格魅力赢来的。 后来,刘精松带领他的高炮连参加了几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和演习,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更加证明了当时提拔他的决定是正确的。一个优秀的基层指挥员,对于部队的战斗力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6年,新中国成立没几年,军队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急需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军事人才。刘精松的脱颖而出,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而且,从史料来看,当时的解放军在选拔干部上,确实比较注重实际能力和功绩。像刘精松这样在基层表现突出,有实战经验的年轻干部,更容易得到上级的赏识和提拔。这和一些论资排辈的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咱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刘精松的例子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无论在哪个领域,年轻人都要敢于担当,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牢牢地抓住它。同时,对于组织来说,也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年轻人,给他们提供成长的平台和机会。 当然,刘精松的故事也不是说他的人生就一帆风顺了。可以想象,一个年轻人身居要职,肯定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是,从他后来的发展来看,他显然是克服了这些困难,不断成长进步。
1956年,23岁的排长刘精松,突然接到通知被提拔为高炮连连长。 刘精松在当排长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7-22 01:28:34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