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 年,在位61年的康熙驾崩,继位的雍正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 将康熙的宠妃宜妃赶出了宫。雍正为何要这样做,两人有何恩怨?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一位来自镶黄旗的郭络罗氏女子通过选秀进入皇宫,初封为贵人,她便是后来的宜妃。 此时的康熙正处于亲政后的黄金时代,后宫制度逐步完善,而这位郭络罗氏女子凭借着独特的魅力,在短短数年内便跻身康熙朝最受宠的妃嫔之列。 在康熙朝的后宫体系中,宜妃的位份晋升速度堪称惊人。康熙十八年(1679 年),入宫仅两年的她便被册封为嫔,位列七嫔之一;康熙二十年(1681 年),又与惠妃、德妃、荣妃一同晋封为妃,成为当时后宫中地位最高的四位妃嫔之一。 此时的宜妃年仅二十出头,却已稳居后宫前几,这在康熙朝实属罕见。 宜妃的受宠不仅体现在位份上,更体现在日常待遇与特殊恩宠中。康熙每次出巡都会给宜妃寄回当地特产,仅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西征噶尔丹期间,就曾多次差人给宜妃送去 “鲜荔枝”“哈密瓜” 等稀有水果,这份恩宠在后宫中独一份。 此外,康熙还特许宜妃的父母入宫探望,这在等级森严的清朝宫廷中是极大的破例,足见宜妃在康熙心中的特殊地位。 宜妃为康熙生育了三位皇子,分别是五子胤祺、九子胤禟和十一子胤禌(早夭)。 其中,五子胤祺被封为恒亲王,九子胤禟虽未封王,却在康熙晚年扮演了重要角色。连续生育皇子极大的巩固了宜妃在后宫的地位。 宜妃在后宫中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姿态。与惠妃依附于大阿哥胤禔、德妃(雍正生母)谨慎低调不同,宜妃凭借着康熙的宠爱,既不刻意拉拢其他妃嫔,也不参与后宫派系斗争,这种 “恃宠而不骄” 的处世方式,让她在康熙朝的后宫中安然度过了三十余年。 然而,宜妃未曾想到,自己精心维系的安稳生活,会在康熙驾崩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而这一切的根源,恰恰在于她最疼爱的儿子胤禟。 康熙晚年的 “九子夺嫡” 堪称清朝历史上最激烈的储位之争,而宜妃的儿子胤禟正是这场争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胤禟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自幼聪慧过人,他在“夺嫡”中站在了雍正的对立面,八爷党阵营。 在康熙晚年的储位之争中,胤禟凭借其雄厚的财力,成为八爷党的 “后勤部长”,为胤禩的夺嫡活动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胤禟曾一次 “出银数十万两” 资助胤禩拉拢朝臣,甚至不惜动用自己经营的当铺、盐场等产业为八爷党输送利益。这种赤裸裸的站队,无疑为日后宜妃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雍正对胤禟的恨意由来已久。在雍正看来,胤禟不仅是八爷党的骨干成员,更是一个 “奸狡诡谲,狂妄悖逆” 之人。 雍正继位后,曾痛斥胤禟:“胤禟乃胤禩之党羽,其罪更在胤禩之上。朕在藩邸时,屡遭其陷害,若不是上天庇佑,早已身首异处。” 这种深仇大恨并非空穴来风,胤禟曾多次在康熙面前诋毁胤禛,称其 “虚伪矫饰,暗藏祸心”,甚至散布传言说胤禛并非德妃亲生。 更让雍正无法容忍的是,胤禟在康熙驾崩后仍不死心,暗中联络其他皇子。雍正元年(1723 年),胤禟被派往西宁驻扎,却在此期间与胤禩秘密通信,信中使用暗语 “东翁”“西婆” 指代自己和胤禩,密谋策划叛乱。 这些信件后来被雍正截获,成为处置胤禟的重要罪证。 作为胤禟的生母,宜妃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漩涡。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宜妃参与了八爷党的夺嫡活动,但她与胤禟的母子关系、以及在康熙朝的地位,都让雍正将她视为潜在的威胁。 尤其是宜妃在康熙晚年仍深受宠爱,甚至在一些礼仪场合中享有超越其他妃嫔的待遇,这让一直对储位虎视眈眈的胤禛心生不满,认为宜妃及其子胤禟 “仗着先帝宠爱,目中无人”。 康熙驾崩后,宜妃因 “身染重疾,行动不便”,乘坐四人抬的软轿前往畅春园吊唁。按照清朝礼制,新君雍正及其生母德妃应在吊唁仪式中处于最尊贵的位置,其他妃嫔需按位份高低依次排列。然而,宜妃的轿子却 “径行于皇太后(即德妃)之前”,这就让雍正找到了对付的由头。 不久后,宜妃被雍正下诏赶出了宫。出宫后,宜妃住在恒亲王允祺府中,由于心中有怨气,从未向雍正和皇后请安过。 允祺为人老实,雍正倒也没有为难他,但胤禟却后来遭圈禁而死。雍正十一年(1733年),宜妃在恒亲王府中病死,但身后事遭到刁难,直到乾隆继位后,这才得以入葬景陵妃园寝。#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1722年,在位61年的康熙驾崩,继位的雍正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将康熙
帝王八卦
2025-07-21 15:45:12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