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8日,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因为生理需要去附近的草丛解决,回来后却意外发现阵地上空无一人,这时美军展开冲锋,在这个寒冷的朝鲜战场,19岁的潘天炎创造了一段战争传奇。
1951年1月28日,朝鲜战场,丁盖山256.4高地。寒风刺骨,雪花夹杂着硝烟在空中飘荡。19岁的志愿军战士潘天炎蹲在草丛里,强忍腹痛解决“紧急情况”。他不知道,这片冰冷的阵地即将成为他一个人的战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将因这一天被载入史册。
潘天炎刚从草丛里爬回战壕,脚下的雪地还带着未干的泥泞。他揉了揉冻僵的手,准备回到机枪旁,却发现整个阵地静得吓人。战友们呢?连长、副班长、机枪手……一个都不见!他心头一紧,脑子里嗡嗡作响。就在这时,远处传来坦克履带的轰鸣,伴随着美军喊杀声,像潮水般涌来。他猛地趴下,透过战壕的缝隙,看到敌军的身影在雪雾中若隐若现。怎么回事?部队撤了?为什么没人通知他?
潘天炎咬紧牙关,脑海里闪过连长常挂在嘴边的话:“人在,阵地在!”他攥紧拳头,强压住心底的慌乱。19岁的他,瘦小、单薄,脸上还带着少年气,但此刻,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守住阵地,哪怕只有他一个人。
他迅速扫视四周,地上散落着几枚手榴弹、一把步枪和不多的子弹。敌军越来越近,坦克的轰鸣震得地面都在颤抖。他抓起手榴弹,猫着腰钻进一处掩体,眼睛死死盯着前方。美军显然以为志愿军已经撤退,步伐大胆,甚至有些散漫。潘天炎屏住呼吸,猛地拉开引信,将手榴弹掷向敌群。爆炸声撕裂空气,几个美军应声倒地,后面的士兵愣了一下,开始四散寻找掩护。
“同志们!敌人上来了,打呀!”潘天炎扯着嗓子大喊,声音在空旷的阵地上回荡。他故意让喊声显得急促而混乱,仿佛身后还有一大群战友。美军果然迟疑了,进攻的节奏慢了下来。他趁机跑到另一侧工事,端起步枪,瞄准一个探头的敌人,扣动扳机。枪声清脆,敌人应声倒下。他又迅速换了个位置,抓起一块石头砸向远处的灌木丛,制造出更多动静。美军被这一连串的“假象”搞得晕头转向,以为阵地还藏着不少志愿军。
敌人的第一次冲锋被打退了,但潘天炎知道,这只是开始。他匍匐在战壕里,汗水混着雪水浸湿了棉衣。他的肚子还在隐隐作痛,痢疾让他虚弱不堪,但他不敢停下。趁着敌人短暂撤退,他冒险爬到阵地前沿,从倒下的敌人身上搜刮弹药。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他用一具敌军尸体做掩护,硬是拖回几把枪和一堆手榴弹。每次移动,他都像一只敏捷的猎豹,低伏、观察、行动,绝不给敌人锁定他的机会。
美军很快组织了第二次冲锋,这次规模更大,火力更猛。炮弹在阵地附近炸开,泥土和碎石四溅,潘天炎的耳朵被震得嗡嗡作响。他钻进工事,用缴获的卡宾枪还击,同时将手榴弹一颗接一颗地扔出去。他甚至突发奇想,用废弃的电话线串起几枚手榴弹,埋在敌人必经的路线上。当敌军再次冲上来时,他猛拉引线,爆炸声接连响起,敌群一片哀嚎。
就这样,潘天炎一个人在阵地上来回奔跑,变换位置,忽而开枪,忽而投弹,忽而大喊。他用尽一切办法制造混乱,让敌人摸不清阵地上到底有多少人。美军被他的“一人军队”搞得晕头转向,接连九次冲锋都被硬生生打退。到了第九次进攻,潘天炎的弹药几乎耗尽,手边只剩最后一枚手榴弹。他靠在战壕边,喘着粗气,摸了摸腰间的手榴弹,眼神坚定:“就算死,也得拉几个垫背的!”
就在他准备迎接最后一场搏斗时,远处突然传来熟悉的号角声。那是志愿军的冲锋号!战友们回来了!潘天炎咬紧牙关,拼尽全力扔出最后一枚手榴弹,石头、木棍也成了他的武器。增援部队及时赶到,与他并肩作战,敌人终于溃败。这场战斗,潘天炎一人造成敌军百余人伤亡,守住了丁盖山阵地,堪称奇迹。
潘天炎的故事并未止于战场。他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志愿军部队,1952年8月8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他的战斗故事,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青年英雄潘天炎》,封面上一名小个子士兵手握手榴弹,隐蔽在巨石后,英姿飒爽。他的战友梅门造将他的事迹编成单弦曲目《青年英雄潘天炎》,在部队中广为传唱,1952年还在全军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
1953年,潘天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这是他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他“青年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军功章,他的名字被三十八军政治部载入军史。
战后,潘天炎复员回乡,担任枝江县粮食局干部,默默奉献。1973年2月12日,他因病去世,年仅41岁。家乡人民在袁码头小学为他立下纪念碑,激励后人。
潘天炎的故事,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志愿军英雄的缩影。他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祖国的尊严。据统计,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109万余人,涌现出30余万名英雄功臣。潘天炎的孤胆传奇,不仅是个人勇气的彰显,更是大国精神的体现。他的事迹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英雄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