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叛变,打死3名新四军战士后,带着600多人投靠日军,

趣叭叭呀 2025-07-22 15:24:05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叛变,打死3名新四军战士后,带着600多人投靠日军,有人建议杀了他,粟裕却说:“谁也不许动他!”

1943年2月的苏中大地寒意料峭,日军的清乡行动让新四军四分区陷入困局。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驻扎在南通通海地区的"汤团"六百多名战士突然调转枪口投奔日军,消息像炸雷般传开。

通海工委的干部们又急又怒,通信员飞奔五十多里路赶到新四军一师师部报信,师长粟裕却头也不抬地看着地图,只回了一句"知道了"。

这个叫汤景延的团长祖籍江苏如皋,早年在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念过书,是个能文能武的读书人。

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破卢沟桥,身为体育老师的他扔下教鞭,拉起了海门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的队伍为"汤团"。

队伍起初归国民党泰州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管辖,但汤景延心里更向着纪律严明的新四军。

他和新四军挺进纵队三团团长梅嘉生交情深厚,经常给新四军送枪支弹药。

1940年秋,他干脆带着整个总队投奔了陈毅的部队。

三年后日军对苏中展开疯狂清剿,新四军主力被迫转入外线作战。

南通城里的日军头目小林信男盯上了悬在侧翼的"汤团",派汉奸姜颂平带着黄金来招降。

汤景延当晚就带着日军密信秘密面见粟裕。

两人在地图前商议至深夜,决定将计就计来个反间计。

临行前粟裕握着他的手嘱咐:"要沉住气,时机未到骂名先担着。"

当年4月15日通海镇爆竹震天,"汤团"接受汪伪改编的仪式搞得沸沸扬扬。

汤景延特意带着家眷迁进南通城,每日与伪军头目推杯换盏。

他在港口码头开起"协记公行"商号,用七条木船做着棉纱买卖。

暗地里这条商路成了新四军的补给线,商行阁楼里藏着与苏中军区的秘密电台。

狡猾的日军把六百多人拆得七零八落,从南通城到金沙镇沿两百多里公路设了十几个据点。

团部被安插在日军宪兵大队隔壁,大队长山本隔三差五就来"探望"。

最险的是7月1日,山本突然命令全团更换日械装备。

汤景延急中生智,让战士们在交接时故意损坏三十多支枪,这才保住了藏在仓库里的国产武器。

苦熬167天后时机终于成熟。

1943年9月23日,汤景延以副官周显才娶亲的名义,把南通地区日伪头目都请到新驻地。

婚礼当天黄昏,戏台上唱着《甘露寺》,院子里酒过三巡。

当山本解开武装带跳舞时,摔杯为号的汤景延率部暴起发难,当场击毙日军教导官膳勇。

各据点同时行动,连端11座炮楼,缴获机枪14挺、掷弹筒5具。

六百壮士趁着夜色急行军,拂晓时分与管文蔚的接应部队在预定地点胜利会师。

这半年里他们送出87次军事情报,营救50多名被俘同志,上缴的伪币摞起来有两尺高。

粟裕在庆功宴上亲自给汤景延斟酒:"六百条枪一根不少回来,值了!"

这位读书人出身的团长咧嘴笑道:"只要打鬼子,挨多少骂都不冤。"

胜利的喜悦未能长久相伴。

1948年2月,已是苏浙边区游击司令的汤景延在奉化筹粮时遭国民党包围,拒降战至最后一颗子弹。

5月14日上海江湾刑场,44岁的他留下最后的呐喊:"革命到底!"

据说枪声响起的时刻,松花江畔的粟裕正站在军用地图前,手里铅笔"啪嗒"折断在苏中平原的位置。

保存在南京军区档案馆的《汤景延团特殊行动工作日记》泛黄的纸页上,还记录着那段特殊岁月里每一担粮、每一颗弹的往来账目。

那个春天通海镇外盛开的油菜花,见证过一支背负骂名的孤军如何坚守着比黄金更珍贵的信仰。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