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3月,温玉成接到紧急命令,匆匆前往军委开会,不料,半路却意外遇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看到他时,眉头微皱,问道:“你一个人去?单枪匹马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8年春天,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走廊上,温玉成快步走向会议室,这是一场紧急会议,他接到了命令,必须立即赶到,人民大会堂气氛沉肃,走廊空旷而寂静,只有他脚步的回音在石板地上回荡,就在这条走廊尽头,他接过了一个改变命运的任务,北京卫戍区司令的位置突然空缺,许多重要将领相继被调离或“出事”,而他,临危受命,成了新任命的接替者。 温玉成知道这个位置的沉重,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接手首都的安全指挥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他没有选择,只能接受安排,他是军人,接受命令,从来都是第一位的。 这个任务的背后,是他几十年军旅生涯的积淀,他出身于江西兴国的一个贫苦人家,小时候没读几年书就得早早下地干活,父亲早逝,生活艰难,十二岁那年,村里组织赤卫队,他便跟着上了路,三年后,他成为红军战士,十五岁,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他的成长没有被温室宠爱包裹,也没有经过教条式教育,而是在战场上,在饥饿、长途行军、枪林弹雨中,一步步走出来的,十七岁时他就已经是团级政工干部,在红军中很少见,长征开始后,他担任红五军团骑兵团政委,这支部队机动性强,奔袭迅猛,是中央纵队后卫的重要屏障。 在一次战斗中,他在川西被马家军击中腿部后被俘,马家军以凶残著称,被他们抓住的红军,很少有人能活着回来,他却趁夜逃脱,穿过敌占区,一路乞讨、躲避,靠着一双脚板和顽强意志,硬是回到了延安,这不是他唯一一次死里逃生,在西路军战役后期,他又一次被俘,又一次逃脱,他的战友们给他起了个绰号:“铁脚师长”,这个称号,是他用一次又一次的极限行军换来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温玉成被派往东北,组建民主联军独立二师,这是一个几乎从零开始的部队,人少、枪少、弹药有限,但他熟悉东北的地形,善于调动群众力量,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抓住战机,1946年,在集昌镇,他带着不到四千人,连续打了三场仗,把国民党一个整师打得缴械投降,这场胜仗,让“铁脚师”的名声传遍东北。 1950年10月,朝鲜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决定出兵援朝,作为40军副军长,他率部从鸭绿江渡江,担任先头部队,10月25日清晨,他指挥部队在两水洞设下伏击圈,敌军一个韩军营正在通过,毫无戒备,他布置火力封锁,令部队隐蔽待命,等敌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突然发起攻击,手榴弹、迫击炮、步枪齐开,战士们冲锋陷阵,白刃战随即展开,不到半小时,敌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斗干净利落,没有给对方留下翻盘的机会。 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但温玉成没有沉浸在胜利中,因为敌人还没有被彻底击溃,紧接着,他又指挥部队拿下温井,围歼敌军部队,缴获大量物资,随后,他带领40军连续作战,从宁边到清川江,一路南下,直逼三八线,在强渡清川江的战役中,他采用夜间突袭方式,避开敌人主力,突然出现在敌军侧翼,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五次重大战役,40军全程参战,他的部队被称为“铁军”,而他本人也成为朝鲜战场上最具威望的指挥员之一,他从不张扬,战斗结束后,常把勋章锁进抽屉,他对家人说,这些荣誉,是战士们用命换来的,不该当作装饰品。 回国后,他升任军长,又成为副总参谋长,表面上风光无限,但真正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冷静的心,他清楚,军功是一回事,政治另一回事,特别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忠诚并不总能换来信任,功勋也不等同于安全。 1968年接任卫戍区司令后,他进入军委办事组,看似进入核心,其实是被安排在一个极其敏感的位置上,他没有靠山,也没有派系,既不属于林彪集团,也不归四人帮,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在九大召开时,他虽然是大会主席团成员,却没有被选为中央委员,成为唯一的例外,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政治信号,他被边缘化了,没有文件,没有通告,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已经不在权力中心。 从那以后,他沉默了许久,直到1983年,老将黄克诚出面,为他平反,恢复了名誉和待遇,这一年,他已经年近七旬。 晚年,他选择在南京定居,远离政治中心,他住在一栋普通的老房子里,很少出门,喜欢种花、读书,他对子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做人要低调,1989年,他被诊断出患有肝癌,他没有住院,坚持回家休养,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脸上没有悲伤,他把过去几十年的军装整整齐齐地叠好,把奖章锁进抽屉,没有留下遗言,只是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对亲人说了一句平静的话,像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1945年,一支部队被数以万计的敌人包围,孤立无援的他们凭借着指挥员的机敏成功突
【7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