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哈尔滨,王守信在验明正身后,走向了刑场,这是她临刑前留下的一张照片,此时的她仍然不死心,歇斯底里地高声喊叫了起来,幸好一旁边的法警及时制止了她。 那一声枪响,为这场轰动全国的大案画上了句号。行刑的法警枪法精准,子弹从后脑贯入,瞬间终结了她所有的挣扎与呼喊。 法医上前检验,确认死亡,随后,她的尸体被装进一个白色的塑料袋,由一辆早已等候的汽车拉走,消失在哈尔滨凛冽的寒风里。从宣判到行刑,整个过程迅速而决绝,不留一丝悬念。 这场公开的处决,源于四个月前的一场公审。1979年10月,哈尔滨松花江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对王守信案进行了公开审理,三千多人到场旁听。 法庭上,公诉人将她的罪行一一列出,她利用职权,通过伪造票据、虚构交易、私设小金库等手段,在1971至1978年间,累计贪污侵吞国家财产高达50.77万元。 面对堆积如山的人证物证,王守信无从抵赖。法院最终以贪污罪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 她不服,提起上诉,但被驳回。在那个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家急需重塑法治威严,平息民愤。 王守信的案子,数额巨大,情节恶劣,成了那个时代必须杀一儆百的典型。 那么,这个让整个国家为之震动的女人,究竟是怎样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渊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王守信这个1921年出生在黑龙江宾县普通人家的女人,原本只是哈尔滨燃料公司的一名收款员。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王守信凭借着一股闯劲和灵活的头脑,抓住了机会。她能说会道,善于钻营,很快就从一个不起眼的底层职员,一跃成为公司的经理兼党支部书记,手握实权。 起初,她或许也曾想过要好好干一番事业。但当权力真切地握在手中,看着自己能轻易调动成百上千吨当时极为紧俏的煤炭资源时,她的心态开始失衡。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物资实行双轨制,工业用煤的市场价和计划内的调拨价之间存在巨大的差额,这就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天然的温床。 王守信的贪腐之路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她利用职务之便,将计划内的平价煤炭倒卖出去,赚取巨额差价,再通过做假账的方式,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这笔钱洗入她私设的小金库 尝到甜头的她,胆子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她不再满足于倒卖煤炭,开始直接侵吞公款。她甚至把整个家族都拖下了水,儿子、儿媳、弟弟、妹妹……一个以她为核心的家族式贪腐集团就此形成。 他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伪造票据,有的负责转移赃款,俨然把国有的燃料公司当成了自家的提款机。 贪来的钱财,让她过上了与普通人格格不入的奢靡生活。她频繁往返于北京、上海,用赃款购买当时极为罕见的高档手表、收音机、毛料等奢侈品。 然而,在单位和邻居面前,她却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艰苦朴素、一心为公的干部。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像一个隐形人,安然无恙地享受着她的双面人生。 1979年4月23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彻底揭开了这个惊天大案的盖子。报道将此案定性为建国以来最大的贪污案,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她被押赴刑场前,那一声声“我是为真理而死”的嘶喊,在今天看来,既可笑又可悲。 信息来源:光明网.1979年巨贪事件:处决贪污犯王守信刑场目击记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1980年,哈尔滨,王守信在验明正身后,走向了刑场,这是她临刑前留下的一张照片,
谦与谦寻
2025-07-21 11:22:22
0
阅读:176
用户10xxx15
真理?她说的是真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