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你给老子滚!一个县委书记,老子愿意见你一次都是给你脸了!”这句充满傲慢与轻蔑的话,出自一位州级领导之口,面对的是一位扎根基层、铁腕反腐的县委书记。 这不是戏剧桥段,而是现实政治中的一幕。说这句话的人,或许早已在权力的温床中麻木。 而听这句话的人,却是那个用五年时间将87名腐败分子送进牢笼、让17万贫困人口脱贫的陈行甲。 2011年,刚刚从清华大学取得硕士学位的陈行甲,原本可以选择进入央企,过上安稳体面的生活,但他主动请缨,选择了前往湖北恩施州巴东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 他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太多波澜,但他很快就发现,这片土地的贫穷,并不只是物资的短缺,更是权力的腐烂。 到任不久,举报信一封接一封地堆满了县委办公室,这些信件字里行间充满了愤怒与绝望。 群众的声音是最真实的,信中提到的贪污受贿、虚假低保、工程猫腻,暴露出这座贫困县背后的深层问题。 陈行甲没有选择回避,他开始深入调查,一点点揭开腐败的面纱。 他查清了民政系统的低保黑洞,亲自带队走访300多个村庄,核实数据,揪出虚报冒领的干部。 他盯上了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环节,看穿了那些虚高报价背后的利益输送。住建局、国土局乃至县委副书记、县长,陆续被查处。一把火,烧到了各级权力的神经末梢。 这一切并非没有代价。陈行甲遭到围殴,手骨断裂,肋骨受伤,差点丧命的那次扫墓归途中,他面对的是一群蒙面人的铁棍与拳头。 他的车被安装了防爆装置,医院里也布满了警力。他的妻子接到恐吓电话,他的孩子被人跟踪。他依旧没有退。 有一次,他在医院治疗期间,仍有领导向上级打报告,称他“精神状态不稳定”,建议“暂停职务”。 有次他要向州里汇报工作,约对方十次才能见上一面,而见面时迎来的却是冰冷的羞辱。那一句“你只是个县委书记”,是他在反腐路上听到的最刺耳的声音。 他从没想过,这些年为民做的事,换来的会是来自上级的排斥与打压。他也曾犹豫过,也曾深夜无眠。 但当他再次走进村庄,看见那些因病致贫的家庭,看见有父亲为医药费而撞墙痛哭,看见有老人为了省钱救孙子而喝下农药时,他便知道,自己不能停。 五年时间,87人落马,9名局长、5名县级领导被查,原县委副书记、县长也被送进了监狱。 巴东县的财政资金开始回归正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旅游业焕发生机,17万贫困人口得以脱贫。这些实绩让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甚至还获得了中央接见。 就在所有人以为他会继续高升之时,2016年,他却递交了辞职信。 他没有在信中抱怨,也没有控诉,只留下了一句话:“我厌倦了戴着面具做人。”这一句话,沉重如山。 辞职后,他没有进入企业或仕途,而是选择了公益。 他深入偏远山区,接触到更多因病致贫的家庭。他看到了更多孩子无钱医治的无助,看到了更多父母在贫困中挣扎的绝望。他决定做点什么。 他创立了公益基金会,不设筹款部,不搞花架子,而是通过写书、做讲座、个人影响力去募集资金。 他亲自跑医院,亲自核实信息,确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他出版了《在峡江的转弯处》,书中记录了自己从政的艰辛与挣扎,把稿费全部用于救助白血病患儿。 他的公益方式真实、透明、务实。 他与甘肃五家大医院合作,直接对接救助系统,避开中间环节,提升效率。他说,只有让每一分钱都用得清清楚楚,才对得起那些把希望交到他手上的家长。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所创立的公益项目,帮助了无数儿童家庭重获新生。他也逐渐从抑郁的阴影中走出,重新找回了那个曾在清华校园里胸怀理想的青年。 这条路,他走得不容易。他曾被打压、被暗算,甚至被自己的理想反噬。他曾每天与恐惧共处,也曾在绝望中咬牙坚持。可他选择了不后悔。 他不曾公开指责某些人,但很多人都知道,打压他的那位州委书记王某,后来被调离原岗位,虽仍保留正厅级待遇,实则失去了实权。 而那位曾在税务系统呼风唤雨的杨某,也因严重违纪被查,最终锒铛入狱。 时代会记住那些真正做事的人。 陈行甲的选择,或许在许多人眼中是不“聪明”的,但他用自己的方式,保住了良知,兑现了初心。他不再是那个手握权力的书记,但他依旧是那个为百姓奔走的陈行甲。 信息来源:中国网三农——2025-07-13 13:26——中国网三农官方账号“你给老子滚!你只是个县委书记,你约老子十次,老子见你一次,就是给你脸!”
“陈行甲你给老子滚!一个县委书记,老子愿意见你一次都是给你脸了!”这句充满傲慢与
波览历史
2025-07-21 11:02:38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