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徐州一主任医生趁妻子不在,偷偷服用了4克毒性极强的曼陀罗花,你可能以为他疯了,殊不知正是他的这一壮举,造福了无数病患! 1970年早春的一个清晨,徐州的天刚蒙蒙亮,家属院的平房里,王延涛轻手轻脚地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牛皮纸包。 妻子已经出门上班,屋子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纸包里是他熬了大半夜的汤药,碗底沉着几克研磨细碎的曼陀罗花粉,这味在古书中被称作"洋金花"的药材,毒性极强,稍不留意就可能致命。 他深吸一口气,端起碗一饮而尽,随后躺在炕上,等待着未知的药效反应。 这不是王延涛第一次试药,但这次不同。 1960年代的中国,医疗条件远不如现在,医院里最缺的就是麻醉剂。 大到开腹手术,小到骨折复位,没有麻醉剂,患者就得硬扛着剧痛。 王延涛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手术室里见得太多了:有的农民疼得咬碎了牙,有的产妇在分娩时晕厥,还有的急腹症患者因为等不到麻醉剂,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 作为麻醉科医生,他握着手术刀却救不了人,心里像压着块石头。 那时他常泡在图书馆里翻中医古籍,《华佗神方》《本草纲目》里关于"麻沸散"的记载让他眼前一亮。 古人能用草药让病人"不觉痛",现在为什么不行? 他开始对照古籍找药材,曼陀罗、当归、川芎这些药材被他分门别类收好,在自家小煤炉上熬成汤药。 试药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带着风险。 第一次喝了小半碗,不到半小时就头晕目眩,站都站不稳,他扶着墙躺到床上,迷迷糊糊睡了两个小时才醒。 后来他一点点加量,每次喝完都给自己计时,记录头晕、麻木、昏睡的时间。 有好几次妻子下班回家,发现他躺在床上毫无反应,吓得直哭,摇了半天才把他叫醒。 妻子劝他别玩命,他总说:"我是医生,我不试,难道让病人试?" 他甚至动过让妻儿帮忙试药的念头,但看着孩子稚嫩的脸,终究还是把药碗收了起来。 1970年这次试药,是他准备了很久的"终极测试"。 前一晚他把配好的药材仔细称重,4克曼陀罗花粉是他根据多次试验推算出的临界剂量。 妻子出门后,他把药包倒进砂锅,加水上火煮开,药味弥漫在小屋里,带着点苦涩的气息。 他知道这一步的风险,曼陀罗过量会抑制呼吸,搞不好就醒不过来,但想到那些在病床上煎熬的患者,他还是仰头喝了个精光。 等妻子中午回家,推开房门就看见他躺在床上,脸色发白,怎么叫都没反应。 她赶紧找来邻居帮忙,掐人中、按胸口,折腾了好一会儿,直到傍晚时分,王延涛才缓缓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是:"记一下,从早上十点到晚上七点,九个小时。" 这次试药让他摸清了曼陀罗的麻醉剂量和起效时间。 很快,以曼陀罗为主要成分的复方中药麻醉剂在临床上试用成功。 1970年,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还把这种麻醉方法命名为"中药麻醉"。 之后几年,全国连续开了三届中药麻醉交流会,徐州成了这项技术的推广中心。 到1972年,全国已经有四万六千多例手术用了中药麻醉,从腹部手术到骨科手术都能用,解决了当时麻醉剂紧缺的大问题。 中药麻醉的优势很明显,它不像西药麻醉那样容易抑制呼吸,术后恢复也快,特别适合当时基层医院的条件。 王延涛常说:"中药不是慢郎中,关键是找对方法。" 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还在1987年徐州医学院开设麻醉专业后,自编了第一套临床麻醉教材,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试药的故事,教他们既要懂药理,更要懂人心。 除了搞研究,他在临床上也是出了名的"王一针"。 在他的推动下,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开了江苏第一个疼痛门诊,不少被慢性疼痛折磨的患者,经他几针中药穴位注射就缓解了痛苦。 退休后他还常回医院,看着年轻医生用中药麻醉做手术,眼里满是欣慰。 2019年,他和老伴一起签了遗体捐献协议,说要把自己最后的价值留给医学。 2023年1月,88岁的王延涛走完了一生,两个月后,他的遗体被送到徐州医科大学,成了学生们的"无言良师"。 解剖室里,老师指着他的遗体给学生讲解神经分布时,总会提起1970年那个喝药的清晨。 中药麻醉的研制,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填补了空白,既传承了中医古籍的智慧,又用现代医学方法验证了中药的有效性。 它不仅解决了当时的临床急需,更证明了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中的价值,王延涛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这种把患者放在第一位的担当,或许正是医学最珍贵的底色。 信息来源: 中国江苏网
湖北武汉,一名28岁男子浑然昏迷不醒,医生看了他的心电图,直接判定为脑死亡,猴急
【795评论】【3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