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输给多尔衮的三步臭棋 1643年八月初九的沈阳城里飘着白幡,皇太极突然蹬腿走

断代史鉴 2025-07-20 13:40:05

豪格输给多尔衮的三步臭棋 1643年八月初九的沈阳城里飘着白幡,皇太极突然蹬腿走人,连句遗言都没留下。这就好比麻将桌上庄家突然暴毙,底下七个旗主王爷大眼瞪小眼——谁来坐庄?这时候最该上桌的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另一个是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要说豪格手里的牌可不差,三十四岁正当年,两黄旗的老臣子们举双手支持,代善、济尔哈朗这些叔伯辈也冲他点头。可最后愣是让多尔衮这个“备胎”捡了便宜,这里头的门道可深了去了。 豪格这哥们儿,你说他冤不冤?要兵有兵,要人有人,老爹的班底几乎全站他这边,怎么看都是天命所归。结果呢?愣是让多尔衮这个“十四叔”给截了胡。这事儿掰开揉碎了看,豪格自己至少得背一大半的锅,他这盘棋啊,下得那是又臭又硬,步步惊心,步步昏招,活生生把皇位推给了多尔衮。 一、关键时刻,三脚踹不出个响屁。 皇太极一咽气,八旗大佬们聚一块儿商量“谁当家”这个要命的问题。豪格这时候就该拿出长子的气势,甭管心里打鼓不打鼓,先把态度摆出来:“我爹的位子,我不坐谁坐?”结果你猜怎么着?他阵营里有人(索尼、鳌拜这些两黄旗的铁杆)嗷嗷叫着推举他,这本来是多好的助攻!豪格倒好,不知道是脸皮薄还是玩虚的,或者真觉得自己稳了,居然来了句场面话:“我德行浅薄,担不起这担子!”(《清史稿》里原话是“福少德薄,非所堪当”)。这话一出口,好家伙,整个场面都尬住了!你爹刚死,大伙儿正等着新主心骨呢,你搁这儿谦让?对手可没闲着!多尔衮和他兄弟多铎、阿济格立马抓住话柄:“听见没?人家自己都说不行了!你们还硬推个啥?”这一下,豪格阵营的气势瞬间就泄了一半。机会稍纵即逝,战场上不敢冲的将军,政坛上不敢争的皇子,能成什么大事?他这“谦让”,根本就是政治幼稚病晚期,把主动权拱手让人。 二、眼瞎,看不透人。 豪格觉得代善(大贝勒)、济尔哈朗(郑亲王)冲他点头,这事儿就稳了。他太天真了!代善是谁?那是努尔哈赤的大儿子,老资格的老狐狸,最在乎的是家族利益和权力平衡。他点头,不代表就死心塌地跟你走,更多是观望,或者不想让势力最强的多尔衮兄弟一家独大。济尔哈朗呢?也是个滑头,跟豪格关系是不错,但也没铁到能为他两肋插刀、死扛到底的地步。豪格把这俩“点头”当成了“铁票”,完全没做更深的拉拢和利益捆绑,更没防备多尔衮背地里的小动作。多尔衮多精啊!他看准了代善不想蹚浑水、怕内斗的心思,也摸准了济尔哈朗可以争取。结果就是,当多尔衮提出那个著名的折中方案——立皇太极的小儿子福临(才6岁)当皇帝,自己和济尔哈朗当辅政王——的时候,代善立马顺坡下驴表示同意,济尔哈朗也站到了多尔衮那边!豪格傻眼了,他以为的支持者,关键时刻轻轻一推就倒了。这叫什么?这叫政治敏感度为零,连谁是真正盟友、谁是墙头草都分不清,活该被当枪使。 三、该掀桌子的时候,怂了! 当多尔衮抛出“福临+辅政王”的方案,两黄旗的人不干了!他们拥戴豪格,是为了保住皇太极一系的正统,不是为了给多尔衮打工的!两黄旗的将领们当场就炸了,佩剑出鞘,直接放狠话:“我们这些人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的养育之恩比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跟着先帝去死!”(原话大意如此)。听听,这火药味多浓!这就是逼宫啊!刀都架脖子上了,就差喊“豪格你倒是吱个声,我们这就为你拼命”了!这是豪格翻盘的最后机会!他但凡有点血性,拍案而起,喊一句“叔叔们欺人太甚!两黄旗的兄弟跟我走!”一场火并在所难免,鹿死谁手真不好说。结果呢?豪格又怂了!他可能被这阵仗吓懵了,可能还幻想着“和平过渡”,也可能骨子里就缺乏孤注一掷的狠劲儿。他居然没接这个茬,默认了!眼睁睁看着多尔衮用话术安抚(或者说糊弄)住了两黄旗将领,把生米煮成了熟饭。他这一沉默,彻底寒了两黄旗死忠的心,也把自己钉死在了失败者的柱子上。连自己最核心的武力支持者都不敢依靠、不敢领导,你还指望他们以后为你卖命?真是输人又输阵。 回过头看,豪格这输得一点儿都不冤。 多尔衮是厉害,手腕老辣,善于分化拉拢,关键时刻敢赌。但豪格呢?空有硬实力,却打得一手烂牌。该强硬时假谦虚,该拉拢时瞎信任,该拼命时又软了骨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一点不假。他这种优柔寡断、缺乏政治魄力和狠劲儿的性格,在皇太极那种强人老爹的庇护下还能当个勇将,一旦到了群狼环伺、你死我活的最高权力场,根本不是多尔衮这种老谋深算、心狠手辣角色的对手。他输掉的不仅是一个皇位,更是整个大清未来的走向。多尔衮掌权,大清入主中原的进程大大加速;而豪格?只能在多尔衮的阴影下憋屈地活着,最终还被整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31

猜你喜欢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