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熊向晖见到周总理后,问出多年的疑惑:"胡宗南当年知道我的身份,怎么就没揭穿我呢?"周总理笑了笑,揭开了这个谜团。 1949 年 11 月的中南海,壁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映得周总理的茶杯泛起暖光。 熊向晖攥着酒杯的手微微收紧,方才总理介绍他时,全场的惊叹还萦绕在耳边 —— 这个在胡宗南身边待了 12 年的 "贴身秘书",此刻终于能坦然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可心底那个盘旋了四年的疑问,像根细刺总也拔不掉。 "总理," 他往前凑了半步,声音压得低,"1945 年北平电台被破获,王石坚同志被捕,我的身份按理说该暴露了。胡宗南那样精明的人,怎么会......" 周总理放下茶杯,指腹摩挲着杯沿的茶渍,忽然笑了:"胡宗南啊,他是被自己的 ' 面子 ' 困住了。" 这话让熊向晖一怔。他想起 1937 年刚见到胡宗南时的情景。 那时他还叫熊汇荃,是清华大学的学生,通过 "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 的选拔,站在胡宗南面前。 这位国民党少壮派将领,盯着他的成绩单和文章,突然问:"你敢不敢跟我去前线?" 他挺直腰杆答 "敢",从此成了胡宗南的秘书,从起草电报、整理文件,到后来参与军事会议,一步步走进核心圈层。 1943 年,胡宗南计划突袭延安,作战计划刚拟好,熊向晖就借着送文件的机会,把兵力部署、进攻时间塞进了给地下党的密信。 那时他夜里总做噩梦,怕一个疏漏就掉了脑袋,可每次看到胡宗南拍着他的肩膀说 "汇荃,你比我亲弟弟还可靠",又觉得这伪装必须撑下去。 "1945 年北平电台被抄时," 周总理的声音拉回他的思绪,"军统把王石坚的供词和你传递情报的记录,整整齐齐摆在了胡宗南桌上。" 总理顿了顿,往炭火里添了块柴,"你猜他第一反应是什么?" 熊向晖摇头。他只记得 1947 年胡宗南催他去美国留学时的急切,那时王石坚已经被捕两年,胡宗南却像没事人一样,给了他一大笔公费,还亲自送到上海码头,说 "学成回来帮我"。当时他心里打鼓,却没敢细想。 "他先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摔了三个茶杯。" 周总理的目光望向窗外的夜色,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西安绥靖公署里的情景,"胡宗南这个人,好强,爱面子,尤其在意蒋介石对他的看法。 你是他一手提拔的,是他向蒋介石举荐的 ' 青年才俊 ',要是你是共产党的事传出去,蒋介石会怎么想?" 熊向晖恍然大悟。胡宗南麾下的核心机密,从部队调动到作战计划,他几乎无一不知。 若是公开他的身份,等于承认自己用人不明,让共产党钻了这么大的空子 —— 这在兵败如山倒的 1945 年,足够让胡宗南被蒋介石撤掉所有职务,甚至可能送命。 "他不是不想办你,是不能。" 总理拿起一块点心递给熊向晖,"你去美国后,他停了你的公费,却没敢发电报让美国方面扣押你。 为什么?怕把事情闹大,怕军统和中统借机查他的账,怕蒋介石知道他早已知情却隐瞒不报。" 原来如此。熊向晖想起 1947 年在纽约收到的那封 "终止资助" 的电报,字里行间没有一句指责,只有冷冰冰的通知。 那时他还以为是胡宗南失了势,现在才明白,那是胡宗南在自保 —— 既不能公开处置他,又不能再留着这个 "隐患",只能用这种方式切割。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总理笑了笑,"知道你去了美国,掀不起大浪;也知道一旦揭穿你,他自己先得栽进去。所以干脆装糊涂,对你的事绝口不提,连他最信任的副官都没透露半个字。" 壁炉里的火星跳了跳,映得熊向晖眼眶发热。12 年的潜伏,他总觉得是自己的谨慎和运气护着自己,却没想过,背后还有胡宗南那点自私的 "算计" 在帮忙。 那些年胡宗南对他的信任、倚重,甚至推心置腹的谈话,此刻想来,或许早就掺了怀疑,只是被更大的恐惧压着,没敢露出来。 "这就是历史的复杂处。" 总理拍了拍他的肩膀,"敌人的弱点,有时也能变成我们的保护色。但归根结底,还是你守住了信仰,没让他抓到实锤。" 那天夜里,熊向晖站在中南海的廊下,看着满天星斗。远处传来庆祝解放的锣鼓声,他忽然想起 1936 年入党时,宣誓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的场景。 13 年过去,他从青涩学生变成潜伏利刃,而胡宗南的 "面子" 和 "算计",终究没能挡住历史的车轮。 后来有人问起这段往事,熊向晖总说:"潜伏不是靠运气,是靠信仰。但有时候,敌人的私心,也会在不经意间,给信仰让开一条路。" 而那条路的尽头,正是 1949 年中南海这温暖的灯火,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用忠诚和隐忍换来的天亮。
1938年4月16日,周总理陪着张国焘到武昌面见了蒋介石,可张国焘开口的第一句话
【4评论】【35点赞】
木目
信仰是勇往直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