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3月13日,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频吐槽称:“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网友:我们不接收难民,她是怎么跑来的? 3月13日,一段乌克兰女士的吐槽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视频里,金发女子对着镜头皱紧眉头,语气里满是不解:“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政府会按月发钱,为什么在中国必须工作才能拿到钱?”原来,她本想来中国避难,却发现这里没有“白拿的钱”,便对着镜头表达不满。 这段视频刚出现,评论区瞬间被网友的质疑声淹没。有人截图她视频里的表情细节,有人翻出中国难民政策的条文:“中国并非难民接收国,对难民的认定和安置有严格法律流程”。更让网友疑惑的是:“既然中国不接收难民,她是怎么入境的?” 顺着网友的追问,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这位乌克兰女士并非通过正规难民申请渠道来华,而是持旅游签证入境。她本以为中国和欧洲国家一样,会对难民“无条件发钱”,却没想到在中国,“劳动换报酬”是人人遵守的规则。 在她发布的另一条视频里,她坐在车里望着窗外,字幕写着“我们不习惯工作”;切换镜头后,她又对着镜头轻声说“我真的很喜欢这里”。这种“既想享受便利又不愿劳动”的心态,让网友们炸开了锅。 “德国的福利是德国纳税人的钱,中国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有网友翻出德国难民政策科普:德国对难民的补助包含住房、医疗和每月约360欧元的现金,但前提是难民需配合融入课程; 反观中国,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国人,“按劳分配”是社会运转的基本逻辑——外卖员风吹日晒挣提成,程序员熬夜写代码拿薪水,保洁阿姨早起打扫换报酬,没人能“躺平拿钱”。 还有网友翻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指出旅游签证的用途是“短期观光、探亲”,禁止非法务工或长期居留。“拿着旅游签证想‘避难’,还要求发钱?这是把中国当什么了?” 随着讨论发酵,有人扒出更多背景:这位女士来中国前,曾在欧洲多国“辗转”,每次都靠“难民身份”申请福利。这次到中国后,她先在沿海城市逛了一周,发现没人主动给她钱,这才对着镜头抱怨。 视频评论区里,网友的态度泾渭分明:有人觉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规则,不想工作就回国”; 还有人科普“中国对难民的接收标准:仅针对因战争、种族迫害等原因生命受威胁的人,且需经过联合国难民署评估和中国政府审批”。 德国的高福利源于高税收和社会契约,中国的“劳动光荣”刻在五千年文明的基因里。当习惯了“躺着拿钱”的人来到“干活挣钱”的土地,冲突自然爆发。 更值得深思的是网友的追问:“我们不接收难民,她是怎么来的?”这背后是对入境管理的关注,旅游签证不能成为“长期居留”的跳板,任何国家的包容都有底线。 如今,那位乌克兰女士的视频已设置私密,但留下的讨论还在继续。有人翻出她早期视频里“喜欢中国美食和风景”的片段,感慨“喜欢这里的烟火气,就要尊重这里的规则”;有人翻出中国蓝领工人的工资单,“建筑工人月薪过万,但他们每天要绑5000根钢筋”。 说到底,这个世界没有“不劳而获”的天堂。中国欢迎友好的客人,但前提是遵守规则;中国同情真正的苦难,但绝不纵容“占便宜”的心态。就像网友说的:“你可以喜欢中国的好,但请先学会中国的‘勤’。”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俄外长离开北京前,见到了最想见的人,一句话让普京没了后顾之忧。根据俄方媒体的公开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