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扔下丈夫儿子不辞而别,丈夫张文裕翻遍北京城找不

醉卧桃花林间 2025-07-19 18:26:17

[太阳]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扔下丈夫儿子不辞而别,丈夫张文裕翻遍北京城找不到人,17年后,一个白发老太太站在家门口,儿子愣住了,突然冲过去抱着她嚎啕大哭。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觉醒于时代又隐于时代的核物理学家王承书先生) 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聪慧过人,从小成绩优异,和许多聪明的女孩一样,她的学业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父亲最初并不看好她选择物理学这条路,认为这门学科更适合男生,然而,王承书并未因此退缩,她倔强地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她进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并成为当年唯一一位女生,虽然面临着来自同学和老师的质疑,王承书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卓越的才华,成功地在学术上取得了领先地位。 她的成绩远远超出了其他同学,成为了燕大物理系的佼佼者,这一段经历不仅展示了她作为女性的勇气与智慧,也展现了她从小就拥有的坚定信念,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她都会毫不犹豫地走下去。 1941年,王承书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巴尔博奖学金”,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在美国,她遇到了导师乌伦贝克,物理学界的顶尖人物之一。 乌伦贝克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卓著,更因其平等包容的教育理念受到学界尊敬,对待王承书,乌伦贝克没有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有丝毫偏见,反而对她的聪明才智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乌伦贝克的指导下,王承书投身于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她与乌伦贝克共同创立的“WCU方程”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一成就标志着王承书在学术上的重要地位,也为她在日后的研究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学术能力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赞扬,也让她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崭露头角。 尽管在美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王承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心里清楚,自己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最终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而不是停留在异国他乡。 她和丈夫张文裕一样,始终怀抱着回国的决心,在国外取得了学术上的成功后,她并没有被这些外界的荣誉所迷惑,而是始终坚定地看向了祖国。 1956年,经过长达七年的等待与阻挠,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终于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面对美国的重重阻碍,他们经历了种种困难,甚至在船上遭到了联邦调查局和移民局的搜查,但他们的心始终没有动摇,坚信无论身处何地,最终的归宿都在祖国的怀抱中。 当王承书与丈夫终于回到祖国,看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心中的激动与喜悦溢于言表,她的回国不仅是一次个人的归宿,更是她为国家贡献的决心的体现。 归国后的王承书被安排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同时,她也开始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对于她来说,不论是物理研究还是教育培养,她的目标始终没有变,那就是服务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承书的工作并没有因为回到祖国而轻松,她立刻投入到国家急需的领域——核能研究。 1958年,钱三强找到她,提出让她从事铀同位素分离的理论研究,当时这个领域在中国尚处于空白,王承书没有丝毫犹豫,决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知识与智慧。 她的这一决定,再次证明了她对国家的忠诚与使命感,她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国家核能研究的第一线,开始了艰苦而又充满挑战的科研工作。 1960年,随着国家对核事业的重视,王承书接受了更加艰巨的任务,为了继续推进我国的核研究,她被要求隐姓埋名,远离家人,前往西北的504浓缩铀生产工厂。 这项任务不仅要求高度的保密性,还意味着她要彻底与外界断绝联系,不能公开发表任何科研成果,面对这一要求,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她知道,这不仅是对自己的挑战,更是对祖国未来的贡献。 王承书在西北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工厂里不仅缺乏先进的设备,甚至连计算机都无法使用,她和团队一起,用手算、用算盘,克服了种种困难。 尽管工作强度极大,生活条件简陋,王承书却始终没有抱怨过,她和同事们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最终推动了我国浓缩铀生产的重大突破。 她的这段经历,不仅体现了她作为科学家的责任感,也展现了她作为母亲的坚强和无私。 王承书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周围的同事和后辈,尽管她无法公开自己的贡献,但她的付出在同行中口耳相传。 直到1978年,王承书才回到北京,那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但她的内心依然坚定如初,依旧怀抱着为祖国奉献的使命感。

0 阅读:0
醉卧桃花林间

醉卧桃花林间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