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基地遭不明无人机连续入侵,士兵报警,警方:抓不到人。 澎湖定海营区的雷达操

文史充点站 2025-07-19 15:17:01

台军基地遭不明无人机连续入侵,士兵报警,警方:抓不到人。 澎湖定海营区的雷达操作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信号,屏幕上显示有小型飞行器正在接近营区,高度约200米,速度每小时40公里,这个不明飞行物在营区上空盘旋了整整15分钟才离开。 当时台军正在进行“汉光演习”的关键阶段,代号为“雷霆2024”的反渗透作战演练刚刚开始,第3机械化步兵营出动了8辆CM21装甲车和120名士兵,模拟应对敌方特种部队的渗透攻击。 演习指挥官陈上校立即下令启动防空警戒,但问题很快暴露出来,营区内配备的两套“天弓”反无人机系统都没有锁定目标,雷达显示的回波信号太微弱,系统无法识别威胁等级。 负责防空的士兵王下士手持反无人机干扰枪对准天空,连续发射了3次电磁干扰波,然而那架无人机似乎并未受到影响,继续在营区上方缓慢飞行,甚至还做了几个转弯动作。 更让指挥部意外的是,这种情况在接下来三天内重复上演,7月16日下午2点,同样的无人机再次出现,这次停留时间长达25分钟,7月17日和18日,类似的侵扰每天都会发生一次。 台军方面迅速联合澎湖县警察局成立联合调查小组,投入了12名警力和4名军方情报人员,他们调取了营区周围3公里范围内的监控录像,走访了附近16个村庄的居民,但始终无法找到操作者。 根据台湾地区相关法规,在军事管制区域内操作无人机属于违法行为,违规者除了面临最高15万元新台币的罚款外,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线索,当地渔民李大伯告诉警方,最近几天确实看到有人在海边操作“像玩具一样的飞机”,但等警方赶到现场时,那个人早已消失不见,只留下一些脚印和烟头。 这起事件让台军内部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军官私下表示,如果连民用无人机都无法有效拦截,那遇到真正的军用设备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在军方内部引发了激烈讨论。 台军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对此事进行了回应,他强调“官兵们连续进行高强度演习非常辛苦”,呼吁民众不要在演习期间违规操作无人机,“这样会影响训练效果,也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这个回应却引来了意想不到的反应,台湾多家媒体认为军方的表态有些“无奈”,没有体现出应有的自信,一些军事评论员直言,这种回应方式本身就暴露了防御能力的不足。 事实上无人机侵扰军事设施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越来越普遍,去年12月,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空军基地也曾遭遇类似情况,多架小型无人机连续数日在基地上空活动,美军同样未能及时拦截。 现代民用无人机的技术特点让传统防空系统感到棘手,这些设备通常体积小、飞行高度低、速度慢,雷达反射面积很小,很容易被忽略,加上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几乎任何人都能轻松掌握。 更关键的是,民用无人机的载重能力正在不断提升,目前市面上的高端产品已经能够携带2—3公斤的物品飞行30公里以上,如果被恶意利用,完全可以搭载爆炸物或侦察设备对军事目标造成威胁。 台军这次遭遇的应该是DJI或类似品牌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价格在3000—8000元人民币之间,这类设备配备了GPS导航系统和高清摄像头,可以实时传输画面,飞行半径通常在5—10公里。 从技术角度分析,台军使用的反无人机干扰枪确实存在局限性,这种设备主要通过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来干扰无人机的通信链路,迫使其返航或迫降,但如果无人机采用了抗干扰技术或者预设了飞行路线,干扰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此外澎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增加了防御难度,这里四面环海,地形开阔,缺乏天然屏障,小型无人机可以从任何方向接近目标,而且海上的背景噪声会影响雷达的探测精度。 台军内部已经开始反思这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有消息称,军方正在考虑引进更先进的反无人机系统,包括激光武器和定向能武器,但这些设备价格昂贵,短期内难以大规模部署。 一些军事专家建议采用“低成本对低成本”的策略,即使用自己的无人机去拦截入侵的无人机,这种方法在技术上可行,成本也相对较低,但需要大量的训练和演练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这次事件也让人们重新思考现代战争的特点,在传统概念中,军事攻击需要动用大型武器装备,成本高昂,门槛很高,但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现在几千元的设备就能对军事目标构成威胁。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起事件可能也不是简单的“民众违规飞行”,一些分析人士指出,连续四天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出现,很可能是有组织的侦察活动,操作者可能想要测试台军的反应能力和防御漏洞。 无论真实目的如何,这次无人机侵扰事件都给台军敲响了警钟。

0 阅读:0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