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们从越军手中缴获了两种冲锋枪,分别是法制MAT49和波兰WZ63。这

时光旧梦远 2025-07-18 17:54:02

1979年我们从越军手中缴获了两种冲锋枪,分别是法制MAT49和波兰WZ63。这两种枪,体积小巧,非常适合在丛林中近战。而当时解放军仅有一种64式微声冲锋枪,属于特种战装备,并不普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79式冲锋枪在中国军队里算是个老资格了,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枪能搞出来,不是因为自主研发有多厉害,反倒是被战场上缴获的敌人武器给救活的。 这事得从1978年说起,当时79式的原型枪已经研制了十几年,项目负责人叫“张华”,结果拿出来的样品根本不行,部队试用后反馈很差,说连射时枪管烫得没法握。 精度问题更严重,五十米外的靶子都很难保证命中,按这个标准看,项目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品,随时都可能被上级叫停,整个团队十几年的心血,眼看就要白白浪费。 转机出现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一开打,解放军就发现装备上的问题,在亚热带丛林里,交战距离非常近,特别需要一种轻便、火力凶猛的近战武器。 但当时部队里恰恰就缺这个,一线步兵当时主要用56式冲锋枪,这其实是支突击步枪,在狭窄的猫耳洞和堑壕里用起来很笨拙,不够灵活。 而特种部队用的64式微声冲锋枪数量又太少,解决不了大部队的需求,战场就是这样,它会暴露你的短处,也会把别人的优点直接摆你面前。 战斗中,解放军意外缴获了两种越军装备的冲锋枪,一个是法国造的MAT-49,另一个是波兰造的WZ-63。 这两支枪让国内的军工人员开了眼,MAT-49最亮眼的是它的折叠设计,钢丝枪托和弹匣仓都能收起来,整枪变得非常短,方便携带,需要时又能迅速展开,变成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 而波兰的WZ-63则更紧凑,像一支大号手枪,重量很轻,射速非常高,它的设计很巧妙,前握把翻下来就是抵肩板。 这两款枪代表了当时世界主流冲锋枪的设计思路,就是便携和猛烈火力的结合。 这些缴获的武器迅速被送到研究所,给张华和他的团队带来了巨大启发,他们之前闭门造车遇到的很多难题,比如怎么把枪做短,怎么设计可靠的折叠枪托,别人早就有了成熟的方案。 而这种直观的差距,比看多少资料都管用。 有了现成的参考,最直接的想法就是仿制,军工部门很快决定尝试仿造那支小巧的波兰WZ-63,项目代号定为82式冲锋枪。 测绘图纸,制造样品,工作进行得很快,但问题很快就来了,仿制出的82式本身性能没问题,可它用的是9毫米子弹。 而当时解放军的制式手枪、冲锋枪弹药是7.62毫米的,如果要装备82式,就得单独为它开一条全新的弹药生产线。 为了一个非主力枪种,去建立一套独立的后勤体系,成本太高,战时也容易出乱子,就因为这个最根本的弹药不匹配问题,82式冲锋枪项目最终失败了,只生产了极少量。 这次仿制的失败,让研究人员明白了一个道理:单纯抄作业是行不通的,必须把别人的技术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这个教训,对79式项目的“复活”至关重要。 思路清晰后,张华的团队重新回到国产原型枪上,他们没有全盘照搬,而是进行了一次精准的“技术移植”。 他们把MAT-49那个简单好用的伸缩式钢丝枪托,直接用到了自己的设计上。 这个改动非常关键,一下就解决了原型枪便携性差的问题,同时,他们借鉴两款外国枪的紧凑理念,优化了枪身,但最核心的口径没有变,坚持使用国内通用的7.62毫米手枪弹。 这样一来,后勤问题就解决了,这次改进相当于一次“外科手术”,精准地切掉了原型枪的缺陷,又保留了符合国情的核心部分。 这支枪,终于脱胎换骨。 1981年,改进后的方案正式定型,命名为“1979年式7.62毫米冲锋枪”,从1981年到1992年的十多年间,这支枪的产量接近20万支,成了当时解放军和公安部队的重要装备。 而真正的检验是在1984年的两山轮战,大批全新的79式冲锋枪被送到前线,交给了侦察兵和突击队。 在残酷的阵地争夺战中,79式表现非常出色,它重量轻,在狭窄的战壕里很灵活,高达每分钟1000发的射速,在几十米的近距离冲突中,能瞬间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 很多老兵后来回忆,这枪在近战中非常管用,79式冲锋枪的故事,其实是中国军工从闭门造车到务实学习的一个缩影。 它的成功不在于设计多原创,而在于敢于承认差距,并有能力吸收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而那两把缴获的外国枪,意外地改变了一款国产武器的命运。 【信源】解放军女兵亲历对越自卫反击战(二)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时光旧梦远

时光旧梦远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