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上海锦江饭店的宴会厅里人声鼎沸,水晶吊灯洒下暖黄色的光,映得红木桌椅泛着

瑶步踏花归 2025-07-18 17:33:44

那一刻,上海锦江饭店的宴会厅里人声鼎沸,水晶吊灯洒下暖黄色的光,映得红木桌椅泛着温润的光泽。宋时轮身着军装,坐在人群中,手中端着茶杯却忘了喝。 他盯着服务员那身白棉布制服,眼神里满是急切,仿佛要从对方嘴里掏出一段尘封的往事。 周围的喧嚣似乎都静了下来,只剩他心跳如鼓的声音。服务员被他问得一愣,点点头:“是啊,我们老板就是董竹君,咋了?” 宋时轮没说话,只是低头攥紧了拳头,眼眶微微泛红。谁能想到,这位三野第九兵团的司令员,此刻脑海里翻涌的,竟是21年前那段九死一生的日子? 时间倒回到1929年,那时的宋时轮还不是威风凛凛的司令员,只是一个刚从黄埔军校毕业的热血青年。 因为参与地下党组织活动,他被捕入狱,受尽折磨,腿上还留下了伤,至今走路都有些跛。出狱后,他成了通缉犯,身上没钱没路,敌人还在四处追捕。 他拖着伤腿,躲在广州街头的小巷子里,饿得头晕眼花,身上只剩几块破布遮体。那时的广州,街头车水马龙,可没人敢帮一个“嫌疑犯”。他咬着牙,靠着墙角喘气,心想:这回怕是真要交代在这儿了。 就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个身影出现在巷口。那是个穿着素色旗袍的女人,戴着珍珠项链,眼神却透着果敢。她叫董竹君,当时已是上海小有名气的女企业家。 她低声问宋时轮:“你是地下党的吧?”宋时轮一惊,下意识想跑,可腿疼得根本动不了。 董竹君摆摆手,示意他别慌,从包里掏出八块大洋塞到他手里,又递上一个干粮包,低声说:“赶紧走,别回头,上海有我们的联络点。” 那八块大洋在宋时轮手里沉甸甸的,像是一道光,照亮了他最黑暗的时刻。他没来得及说谢谢,董竹君已经转身离开,旗袍的背影在巷子里渐渐模糊。 宋时轮后来回忆,那八块大洋不仅救了他的命,更让他燃起了继续斗争的信念。 他用这笔钱辗转逃到上海,在地下党的帮助下站稳脚跟,一步步成长为后来的革命将领。可那女人的名字,他一直没忘——董竹君。 时间快进到1950年,上海解放不久,宋时轮作为三野第九兵团司令员,受邀参加锦江饭店的宴会。 这家饭店在民国时期就名声在外,传闻老板是个女强人,单枪匹马在上海滩闯出一片天,连青帮大佬杜月笙、黄金荣都是这里的常客。 宋时轮坐在宴会厅里,听着旁人聊起饭店的历史,脑子里却有些走神。直到服务员提到“董竹君”三个字,他整个人像是被电击了一般,猛地站起身,腿上的旧伤隐隐作痛,可他顾不上,径直走到服务员面前追问。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宋时轮心潮澎湃。他请求服务员带他去见老板,服务员有些犹豫,但看他军装笔挺,又是宴会贵客,只好点头答应。 穿过宴会厅的长廊,宋时轮的脚步有些急促,每一步都像在踩着21年前的记忆。到了办公室门口,他深吸一口气,敲响了门。 门开了,一个穿着旗袍的女人站在那儿,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痕迹,可那双眼睛依然坚毅如初。董竹君愣了一下,随即认出了他,嘴角泛起笑意:“宋司令?真是你!” 那一刻,宋时轮眼眶彻底红了。他哽咽着说:“董大姐,当年广州巷子里那八块大洋,我这辈子都没忘。如果没有你,我早没了命,哪还有今天!” 董竹君摆摆手,笑着说:“都是过去的事了,革命路上,谁没帮过谁?能看到你好好的,比啥都强。” 办公室里,时钟滴答作响,窗外是上海滩的车水马龙,可这一方小天地,却满是旧时的温情。 宋时轮后来才知道,董竹君不只是个普通的饭店老板。她早年嫁给四川督军夏之时,婚姻却不幸福,毅然离婚,带着几个孩子孤身闯荡上海。 她开办锦江饭店,表面上是生意人,实则暗中支持地下党活动,饭店成了革命者的联络点。她帮过的人,远不止宋时轮一个。 那些年,上海滩鱼龙混杂,青帮势力盘根错节,可董竹君愣是凭着一身胆识,在夹缝中为革命者撑起一片庇护之地。 那天重逢后,宋时轮和董竹君聊了许久。从1929年的广州小巷,到1950年的上海饭店,21年的光阴仿佛在这一刻交汇。 宋时轮感慨,若不是当年那八块大洋,他可能早已埋骨他乡,更别提为新中国立下战功。而董竹君,只是淡淡一笑:“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宴会结束后,宋时轮走出锦江饭店,夜风吹过,上海的灯火映在他的军装上。他回头看了一眼饭店的招牌,心中百感交集。 那八块大洋的分量,早已不只是钱,而是信任,是希望,是革命路上最珍贵的互助。他暗下决心,这份恩情,永不忘却。 后来,宋时轮每每提起董竹君,总是满怀敬意地说:“她是我的救命恩人,更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而董竹君,也在自传中写道:“帮人,就是帮自己。那些年,我只是尽了点微薄之力,却换来了无数战友的平安,值了。”

0 阅读:12
瑶步踏花归

瑶步踏花归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