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霍英东去澳门追查遭劫物资,可他刚到澳门码头就被海盗用枪顶头:“再嚷嚷就毙了你。”霍英东的呼吸仿佛都停滞了:“这一枪要是扣下去,命没了、事也砸了。” 这场战争,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首次亮相,也是一次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斗争。然而,敌强我弱的现实摆在眼前,最让人焦虑的,便是战场物资的极度匮乏。 战争打响不久,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全面禁运,橡胶、钢材、药品等物资成为被严格控制的禁品。 许多外国公司纷纷中断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使得物资运输雪上加霜。眼看前线急需的钢管、药品无从获取,中央痛下决心:必须找民间力量突围。 这时,中央的目光落在了香港商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霍英东身上。 霍英东,当时年仅30出头,却早已在香港打拼出一片天地。他白手起家,靠着勤奋和头脑,开创了自己的海运公司和建筑业务,在香港商界小有名气。 而更重要的是,他心怀家国,热血未冷,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中华儿女,愿为新中国出一份力。 接到任务的那天,霍英东没有丝毫犹豫。中央只说需要他帮忙运输一批重要物资,从香港出发,绕过敌人封锁运往大陆。他不问回报,也不计后果,当即应下。 那批货,是300根钢管,每根6米长,是用于抢修被美军炸毁的鸭绿江大桥的关键材料。没有这些钢管,大桥无法修复,前线物资和士兵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霍英东动员了自家船队,把这些钢管装上船,从香港出发,经澳门到汕头,再转运丹东。在当时,这是一条凶险无比的航线,不仅要避开美军封锁线,还有来自海盗的威胁。 果不其然,船队刚到澳门外海,就遭遇了海盗。 对方架着快艇冲上甲板,手持长枪,对准了霍英东。他还记得那一刻,那名海盗粗声警告:“别嚷嚷,再叫就毙了你!” 霍英东屏住呼吸,那一秒钟,他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枪要是扣下,自己命没了,国家的急需物资也完了。 但他没有退缩。他缓缓掏出一只旧信封,递到对方面前。那是一叠几万元的港币,是霍英东全部的随身资金。他没有求饶,也没有讨价还价,只是平静地说:“你把我的货还我,我把命给你。” 那海盗愣住了,盯着霍英东足足看了三分钟,最终冷笑了一声,收下了钱,转身走人。 货,终究没能追回。霍英东空手而归。 这一回,他赔了货、赔了钱,还差点赔上了命。但霍英东没有气馁,他从这次失败中吸取了深刻教训。 他意识到,单船运输,目标明显,容易遭袭。于是,他立即着手改进运输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五船联保运输系统”。 这个系统简单却高效——五艘货船成一个编队,分头运输,互为掩护。每船上都有联络设备和应急方案。 一旦有船遇袭,其余四船立即分散转向,或出手支援,或绕道突围。在每艘船的船员中,霍英东还安排了训练有素的骨干,熟悉海况和逃生路线。 这个“五船连联保”的新模式一上线,就大大降低了运输的损耗率。多次运输行动中,霍英东和他的船队成功将物资从香港悄无声息地运抵大陆,绕过敌人封锁,避开海盗劫掠。 一批又一批的钢材、药品、医疗设备、橡胶轮胎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被送往抗美援朝前线,为志愿军的胜利增添了有力保障。 在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霍英东出钱出力,不畏风险,不图回报。他不仅动用自己的运输网络,还不断筹资支援前线。 他的公司表面仍在香港做着生意,暗地里却成了新中国在香港的“民间物资补给站”。 有人问他:“你这样做,不怕被港英政府查到?不怕生意全毁?” 霍英东只淡淡一笑:“国家养我,我报国;钱赚不完,命只有一条。” 正是凭着这样的家国情怀和胆识担当,霍英东赢得了中央的高度信任,也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他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做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
1950年,霍英东去澳门追查遭劫物资,可他刚到澳门码头就被海盗用枪顶头:“再嚷嚷
戴梦维微微
2025-07-18 17:24:05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