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铁姑娘”郭凤莲随代表团前往美国。她满怀热情地宣传“大寨精神”,可美国毫无反应,反而直接把他们带到农场参观。
郭凤莲1947年9月生在山西昔阳一个穷山村,三岁没了娘,被外祖母带到大寨村。太行山里,地薄人穷,村民一年到头为口粮发愁。她六岁进了村里的小学,教室是土坯房,课本破得边角卷起。她每天踩着山路去上学,冬天手冻得握不住笔。小学没念完,家里揭不开锅,她十三岁就下地干活,扛着锄头推独轮车,瘦小的身子跟男人一样拼。
1963年,大寨发大水,她十六岁,主动加入“铁姑娘队”,挑石块、修梯田,脚底磨出血泡也不停。次年,她当上队长,带着姐妹们开荒种地,硬是把荒山改成良田。1966年,她递了入党申请,十九岁入了党。1973年,二十六岁的她当上大寨党支部书记,领着村民修水渠、垒梯田,粮食产量翻了好几倍。她的名字跟大寨精神绑在一起,成了全国学习的榜样。1977年,她当选中央候补委员,次年又成了全国人大代表,风光一时无两。
1978年,改革开放刚起步,郭凤莲作为农村代表,跟着代表团飞到美国。她肩上扛着重任,要把大寨精神传出去。她穿着朴素的布衣,戴着草帽,站在美国的大厅里,讲起大寨人怎么靠双手把穷山村变成全国典型。她说村民们挑着百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冬天啃冰碴饭也要交公粮。她还提到自己用旧衣服做肩带,省下布料干活。讲得满腔热血,可底下美国人要么低头翻资料,要么小声嘀咕,没一个人鼓掌。
她愣了一下,继续讲,可气氛还是冷得像冰。接待方没多解释,直接安排去农场参观。车子开过美国乡下,田野一望无际,拖拉机在田里跑,麦子金灿灿的。她下车一看,傻眼了:几千亩地就靠两兄弟开机器,播种、施肥、收割一条龙,效率高得吓人。地里还有自动喷水管,滴灌得整整齐齐,连杂草都看不到。她走近一台收割机,钢板锃亮,轰鸣声震耳朵。农场主说,一季能收几万斤粮,靠机器就够了。郭凤莲脸上挂着笑,点点头,可手攥得紧紧的。回国的飞机上,她盯着窗外的云,一言不发。大寨的苦干,在这现代化面前,显得像蚂蚁搬山。
这次美国行像一记重锤,砸在她心里。1978年底,她参加十一届三中全会,听到农村要搞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岗村的做法开始取代大寨模式。1980年,她被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学起了果树种植技术,经常蹲在地里看嫁接。1987年,她调到昔阳公路段,顶着大太阳指挥修路,汗水把衣服贴在背上。1991年,她终于回了大寨,当上村党支部书记。村里田地荒了,年轻人跑光了,她不服气,带着村民四处取经。她去外地看先进的种地技术,学企业管理,回来就带着大家办厂。
1992年,她领着村民去上海,城市的高楼和流水线让她开了眼。她回村后,推着水泥袋建厂房,办起水泥厂、制衣厂、酒厂,村里慢慢有了起色。她还搞旅游,把虎头山修得漂漂亮亮,种上果树,荒地变成了果园。到2002年,村里集体收入冲到1000万,人均收入4000块,翻了几十倍。村民住上新房,孩子上学不要钱,老人有养老金,村里还通了医保。她自己带头干活,捐钱修路,帮穷户渡难关。她常说,农民的根在土地,干啥都得实打实。
2009年,郭凤莲六十多岁,被评为“中国十大女杰”。她站在大寨的虎头山上,看着满山的果树和层层梯田,笑得像个孩子。她还是村党总支书记,忙着乡村振兴,带着村民种新品种,搞新项目。如今大寨变了样,村民日子过得红火,年轻人也愿意回村了。她的故事,成了大寨精神的活招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