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发炮弹抵俄,特朗普生气,关税威胁不许中国做一件事,中方一句话霸气回应,

全球秒报君 2025-07-18 15:34:19

1200万发炮弹抵俄,特朗普生气,关税威胁不许中国做一件事,中方一句话霸气回应,普京更是不惧制裁。当地时间7月14日,特朗普称自己非常生气,说:“我对普京非常失望,两个月前我以为我们就能达成协议,但似乎没能达成……如果我们在50天内不能达成(乌克兰和平)协议,将征收非常高额的关税,大约100%。并对部分跟俄罗斯做生意的国家实施“二级关税”。” 7月13日韩联社援引军方消息报道,朝鲜持续向俄罗斯提供152毫米口径炮弹,供货量达到1200万发。朝鲜已经表明力挺俄罗斯。 特朗普刚发出威胁,普京就露面考察俄大钢厂,硬刚特朗普不惧制裁。特朗普和吕特都威胁中方不需买俄罗斯石油,但中国立场坚定一句话霸气回应。王毅外长表示,当前中俄已经建立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因此,中俄之间有着正常的经贸往来。王毅外长还严肃诘问:“试问,如果中国不从俄罗斯进口油气,如何弥补缺口,保障14亿多中国民众的需求?”说白了,石油事关一个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岂能被他人干预和掌控!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如同一柄悬顶之剑——50天内若俄乌和平协议未果,美国将对俄征收100%关税并祭出“次级制裁”,剑指中国、印度等购买俄油的国家。白宫官员更直言不讳地要求中国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这种高压姿态,表面上是对俄罗斯的“最后通牒”,实则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压力测试”,意图检验多极世界秩序的抗压极限。 朝鲜1200万发炮弹援俄,无疑是对西方封锁线的震撼性穿透。乌军前线无人机捕捉到的朝鲜75式多管火箭炮身影,以及布达诺夫局长“40%俄军炮弹源自朝鲜”的评估,共同勾勒出西方制裁网络的巨大漏洞。当西方试图用制裁高墙围困俄罗斯时,这道围墙却在全球化暗流与新兴国家自主选择中不断被侵蚀、穿透。西方决策者或许低估了地缘博弈中“非西方板块”的联动能力与战略韧性。 面对美方要求中国停购俄油的施压,王毅外长以民生需求为锚点做出有力回应:“如果中国不从俄罗斯进口油气,如何弥补缺口,保障14亿多中国民众的需求?”这不仅是外交辞令,更是基于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清醒。海关总署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原油进口来源覆盖40余国,其中俄罗斯占比19.3%,沙特14.7%。这种多元但结构清晰的能源版图,绝非政治胁迫下的被动选择,而是基于市场规律与国家安全的主动布局。将能源安全异化为政治筹码,既无视基本经济逻辑,更低估了大国维护发展权的坚定意志。 特朗普的“次级制裁”威胁,本质上是以旧有霸权工具应对新秩序挑战。当美国挥舞单边制裁大棒时,其深层目标已超越俄乌冲突本身——这是对新兴大国能否被强行纳入美国主导规则体系的一次“极限施压测试”。然而全球化供应链的复杂性和各国发展利益的根本性,决定了简单粗暴的制裁难以奏效。中国与俄罗斯基于市场原则的能源合作,印度继续采购俄油的务实选择,乃至朝鲜突破封锁的军贸事实,都预示着单极主导的治理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反作用力。 这场由美国发起的“压力测试”,其真正考验对象恰恰是旧有国际秩序本身。当经济相互依存已深入肌理,强行割裂供应链是否将引发不可控的反噬?当多极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霸权工具是否还能如过去般呼风唤雨?更关键的是,当“次级制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它割伤的会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还是美元体系本就风雨飘摇的全球信任根基?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与制裁恫吓,非但未能展示西方联盟的“团结力量”,反而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单极霸权在新时代的力不从心。朝鲜炮弹穿越制裁网、中俄能源贸易的持续推进,清晰揭示了基于国家利益与市场规律的选择逻辑。这场“压力测试”的最终评分,或将深刻改写21世纪国际关系的基本规则书——当旧秩序的指挥棒日渐失灵,新平衡的诞生已进入倒计时。历史终将证明:以包容心态适应多极化现实,远比挥舞过时的制裁大棒更能塑造可持续的和平。

0 阅读:0
全球秒报君

全球秒报君

每日更新,国际新闻不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