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川西军区司令员回乡探亲,发现祖屋已经残破不堪。他让警卫员去寻找老母亲,却没有找到,司令员心急如焚。他走在街上,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位乞讨的老婆婆,司令员认出了是谁?跪在地上喊:“娘,儿子不孝!”
刘忠,1906年出生在福建上杭才溪乡一个贫苦农家。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种田糊口,住的是漏风的茅草屋。 他小时候就得帮家里干活,挑水劈柴,脚底磨出厚茧。十几岁那年,他离家当了泥瓦匠,顶着太阳干活,工钱却常被地主克扣,还要忍受他们的辱骂。 1927年,上杭一带革命风潮起来了,刘忠跑去参加农协,帮着乡亲们组织起来,跟地主恶霸对着干。1929年,红军路过才溪乡,他二话不说,背上包袱就参了军,从此走上了革命路。 参加红军后,刘忠跟着队伍打了不少硬仗。五次反“围剿”,他在枪林弹雨里冲锋,长征路上翻雪山过草地,脚上磨出血泡也不掉队。 抗战时,他在冀浮、豫北战场跟日军硬碰硬,晋中、临汾、太原战役,他带兵打得敌人节节败退。解放大西南时,他带着部队翻山越岭,硬是把敌人赶跑。 1950年6月,他当上了川西军区司令员,管着部队整训和新政权建设,忙得脚不沾地。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家乡的老母亲,21年没见,他总觉得亏欠太多。
1950年夏天,刘忠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带上一个警卫员,轻装回才溪乡。21年没回来,家乡还是那股熟悉的味儿,稻田绿油油,乡亲们操着浓重的闽西口音。 他直奔祖屋,到了才发现房子破得不成样子,屋顶缺瓦,墙上裂缝,院子里草长得比人还高,没一点人住的痕迹。 他赶紧让警卫员分头去找母亲,吩咐无论如何得找到人。警卫员跑遍了村子,挨家挨户问了个遍,折腾了半个多时辰,还是没消息,回来只能摇头。 刘忠坐不住了,亲自去找认识的老邻居。老汉见到他,先是愣了愣,眼睛一红,叹着气说这些年没照顾好他母亲。 原来,刘忠走后,母亲在村里过得艰难,靠乞讨过日子。刘忠听完,急得不行,催着老汉带路去找人。老汉领着他穿过几条巷子,来到乡里一条热闹的街。 街上人来人往,摊贩吆喝,挑担的、买菜的挤成一团。街角有棵老槐树,树下站着个老太太,穿着破烂衣裳,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个破碗,朝路人讨点吃的。
刘忠远远一看,认出那就是自己母亲,顾不上周围人多,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泪水哗哗往下流,喊了那句撕心裂肺的话。他母亲没认出他,愣在原地。 老汉赶紧上前解释,说这是她儿子刘忠,活着回来了。老太太听完,激动得身子一晃,昏了过去。刘忠忙背起母亲,送到乡里卫生所。 医生检查后,赶紧抢救,老太太才慢慢醒过来。她醒后摸着刘忠的脸,泪水止不住地流,嘴里念叨着儿子活着就好。刘忠又跪下,磕了好几个头,乡亲们围在一旁,都被这场景感动得抹眼泪。 刘忠把母亲接到川西军区驻地,专门给她安排了间干净屋子,添了新被褥和衣裳。母亲吃上热饭,穿上新衣,脸上有了笑模样,常常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哼着老家的调子。 刘忠和妻子忙里偷闲,陪着母亲拉家常,给她讲部队的事儿。母亲晚年过得舒坦,村里人来探望,她总夸儿子孝顺。 刘忠还收养了几个战友的遗孤,教他们读书识字,带他们干农活,逢年过节还给他们做新衣裳。他常拿树枝在地上画地图,教孩子们认地形,讲革命的故事。 母亲去世时,刘忠亲自操办后事,按乡里习俗送终,墓前摆满鲜花。他继续干革命,管着部队,抓新政权建设,从没懈怠过。
用户10xxx02
致敬刘忠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