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要求澳大利亚表态,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澳当局的回应斩钉截铁。“若台海爆发冲突,澳大利亚是否愿出兵?”7月13日,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在澳广播公司(ABC)节目中面对这个尖锐问题时,斩钉截铁的回应:“我们不会讨论假设性问题。是否出兵,只能由当时的民选政府决定。”这一表态直接回应了美国国防部近期的施压。 美国这次的操作简直把“双标”演绎到了极致。一方面,美国自己对台湾问题奉行“战略模糊”政策,死活不肯承诺“保卫台湾”,却反过来要求盟友对日拱火;另一方面,美国近期对澳大利亚加征钢铝关税、逼迫其增加国防开支到GDP的3.5%,摆明了是把盟友当提款机和炮灰。这种既要当裁判又要当运动员的做派,连澳大利亚人都看不下去了。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踢皮球,实则暗藏玄机。首先,“假设性问题”四个字直接给美国的要求定了性——台海爆发冲突还只是个假设,凭什么让澳大利亚提前买单?其次,“民选政府决定”把皮球踢给了未来,既避免了当下得罪美国,又为自己留了后路。毕竟,澳大利亚选民大概率不会支持为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去台海当炮灰。 更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的回应背后藏着一本精打细算的经济账。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铁矿石、煤炭等资源出口占大头。 要是澳大利亚真的跟着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玩火,中国随便动动手指头限制点资源进口,澳大利亚的经济立马就得“伤筋动骨”。 相比之下,美国对澳大利亚的钢铝关税虽然闹心,但涉及的金额不过10亿澳元,根本没法和中澳贸易的“大盘子”相提并论。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买卖,澳大利亚人可不傻。 不过,澳大利亚的“骑墙”策略也不是没有代价。美国虽然表面上没说什么,但暗地里肯定会给澳大利亚穿小鞋。比如,在澳英美联盟(AUKUS)的核潜艇项目上卡脖子,或者在关键技术转让上设置障碍。 但澳大利亚人心里清楚,美国的承诺就像纸糊的窗户——风一吹就破。当年阿富汗撤军时,美国不也把盟友晾在一边吗?与其把身家性命绑在美国的战车上,不如老老实实守着自己的“矿场”和“牧场”,闷声发大财。 国际舆论对澳大利亚的回应也是一片叫好。欧盟国家私下里表示,澳大利亚的做法给其他盟友树立了榜样——没必要为了美国的战略冒险陪葬。就连一些美国媒体也看不下去了,《纽约时报》发文批评美国政府:“要求盟友为一个自己都不愿承诺的目标流血牺牲,这不是领导力,而是霸凌。” 最尴尬的还是美国自己。本来想通过施压盟友展示“领导力”,结果却暴露了自己的虚弱。当澳大利亚、韩国等盟友都开始对美国的要求说“不”时,所谓的“印太战略”就成了空中楼阁。更讽刺的是,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反而成了赢家——不用费一兵一卒,就通过经济纽带让美国的盟友离心离德。 说到底,澳大利亚的回应是一场精心算计的“利益权衡”。在中美之间走钢丝虽然惊险,但只要把握好平衡,就能既不得罪美国,又不丢了中国市场。而美国的双标和施压,只会让更多盟友看清其“美国优先”的本质,最终加速自己的孤立。这场博弈的结局早已注定: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盟友义气”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美要求澳大利亚表态,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澳当局的回应斩钉截铁。“若台海爆发冲突,
墨香染时光
2025-07-18 12:38:03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