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铁道部会被撤销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权利太大了。 铁道部这个曾经掌管着全国铁路命脉的部门,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顶梁柱”,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逐渐成了改革的阻碍。 过去的铁道部,权力大到什么程度?它既是政策制定者,负责铁路发展规划和法规制定;又是执行者,直接管理全国铁路的建设、运营和运输;同时还是监管者,监督铁路系统的安全和运营。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让铁道部成了一个“独立王国”。 比如,铁路建设项目的审批、线路规划、票价制定,甚至连火车票的样式都由铁道部一手决定。地方铁路局几乎没有自主权,所有资源调配都要层层上报到北京,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滋生权力寻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志军案。这位原铁道部部长在任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工程承揽、职务晋升等方面提供帮助,非法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6460万余元。他能把铁路项目变成个人敛财的工具,根本原因就在于铁道部的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从项目审批到施工招标,从设备采购到运输调度,铁道部几乎垄断了所有环节,外界很难监督。这种权力的高度集中,让刘志军这样的官员有了“一手遮天”的空间。 更要命的是,铁道部的政企不分导致了严重的财务问题。在计划经济模式下,铁路建设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但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这种模式难以为继。 2013年铁道部撤销前,全系统负债已超过2.66万亿元,负债率超过60%。铁路总公司成立后,负债更是在三年内增长近50%,仅2016年上半年就净亏损72.95亿元。这种财务困境的根源,就在于铁道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既承担社会责任又追求经济效益,最终两头落空。 撤销铁道部的改革,本质上是一场“去权力垄断”的攻坚战。2013年,铁道部被拆分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前者负责政策制定和监管,后者承担企业运营职责。 这种政企分开的改革,打破了铁道部“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局面,让铁路建设和运营逐步走向市场化。比如,铁路货运改革后,企业可以自主定价,灵活应对市场需求;社会资本也开始参与铁路建设,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这场改革的意义,远不止于机构调整。它标志着中国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的重大突破。当铁道部的权力被分解,铁路系统开始引入竞争机制,效率和服务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如今,中国高铁的运营里程和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这背后既有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也离不开当年那场“削权”的决心。 当然,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铁路总公司成立初期,负债高企、管理机制僵化等问题依然存在,但政企分开为后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票价浮动机制等打下了基础。正如一位铁路系统老员工所说:“以前铁道部像个大家长,什么都管却什么都管不好;现在分开了,政府管政策,企业管经营,反而更有活力了。” 铁道部的撤销,是中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权力过于集中,即便初衷是好的,也可能成为发展的阻碍。只有通过科学的分权和制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释放更大的活力。这一点,不仅适用于铁路系统,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改革。
西藏将成为进出辖区铁路最多的省区。青藏铁路已开通运营,川藏铁路,滇藏铁路正紧张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