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如果不撤军,以他的能力能扛日本多久? “1931年9月19日凌晨两点,少帅

完蛋我被大鹅包围了 2025-07-18 02:03:39

张学良如果不撤军,以他的能力能扛日本多久? “1931年9月19日凌晨两点,少帅忽然把我叫醒,他皱着眉问:‘如果死守奉天,咱们能撑几天?’”多年后,一位东北军参谋回忆起这句夜话仍心惊肉跳。问句背后的犹豫,决定了东三省命运,也成了后来无数沙盘推演的起点——张学良若是不撤军,他到底能撑多久? 日军挑动柳条湖爆破的当晚,关东军主力不足两万,却凭借铁路、炮兵与装甲车快速突入沈阳。张学良手里,纸面兵力确实漂亮:步兵、骑兵二十三个旅,三十余万;海军近三十艘舰艇;更难得的是四百多架飞机、五个航空大队,以及能自产机炮的东三省兵工厂。乍看精锐齐全,数字甚至超越对面。但兵书从不只看数量,还要看人、心、地、时。 先说“人”。东北军自张作霖时期起招兵极广,训练却南腔北调。张作霖遇刺后,少帅接班仓促,内部派系林立:老奉系、晋系旧部、地方保安队交织在一起。决战打响前,互信度极低。更头疼的是情报系统形同虚设——关东军在奉天、长春、哈尔滨埋下的大大小小“满铁”特务站已运转多年,军机还没到司令部就先到日方译电科。张学良哪里敢指望部队绝对听令?这便是他迟疑的第一重顾虑。 再谈“心”。当时不少军官认为中央才是真正的对手,毕竟老蒋连年电令“攘外必先安内”。1930年中原大战刚过,一批东北军在前线吃过中央军火力的亏,深知蒋介石的厉害。关内弟兄“磨枪”声日响,使奉天本就不稳的军心更添摇摆。一旦真打,少帅担心出现“前拼日军、后防中央”的两线压力。这是他犹豫的第二重顾虑。 关于“地”,东北幅员辽阔固然利于纵深防御,可也意味着铁路命门极易被斩断。日军登陆大连、营口后可依南满铁路装甲列车北推,而东北军重炮集中在沈阳、长春两处兵工厂,一旦工厂沦陷,补给线就被随手掐死。没有炮弹,再好的步枪也只够打一时硬仗。兵工厂能否迅速转移?答案几乎是否定的,厂房、机床、原料全都笨重,在铁路被日军抢占的情况下想搬都搬不走。 “时”同样不站在张学良一边。1931年的日本,国内经济低迷,军部急需一场局部胜利来缓解危机,因此给关东军的授权远比想象中宽泛。相反,南京政府此刻忙于“围剿”,财政收缩,派往东北的补给方案几乎是一纸空文。天时地利人和,少帅能占几样?他自己心里明白:“都没有。” 然而,真要是一枪未放就后撤,历史又会怎样演化?不妨设想张学良硬下决心死守沈阳。东北军凭现有火炮与飞机,配合城防可撑十日至半月不成问题。沈阳若能稳住,长春、吉林和哈尔滨便可依松花江、图们江逐段阻截。从地形而言,南北纵深千余公里,哪怕日军夺路,也要按铁路节点逐城蚕食,乐观估算可拖延三至五个月。 这三至五个月,变数极多。其一,国内舆论会因少帅开火而高涨。道义压力会逼蒋介石拨给至少象征性援助,否则中央面临“弃东三省”谴责,政权合法性必受冲击。其二,苏联远东区必对局势高度敏感。1929年中东路冲突后,红军在东西伯利亚集结第十九、第二十一两个集团军,一旦日军进一步北上,苏方不排除支援中方的可能。外援若能逼日本分兵,少帅的胜算更添几分。 然而不利因素同样尖锐。沈阳守城时间一拉长,补给困境显形。兵工厂若被炸毁,东北军只能靠旧库存维持,平均每名步兵手里弹药不到一百发。对面关东军装备“九二式”重机枪、“九五式”轻战车,再加陆航支援,火力密度形成碾压。当时关东军计划书里清楚写着:“三十日全域肃正。”这句话不是空喊,第一批增援部队已在仁川、佐世保待命,只要军令一下即可登陆大连。届时兵力对比由1:3逆转为1:1甚至1.5:1,对东北军极为不利。 更致命的问题是领导能力。张学良的长处在政商斡旋,不在野战指挥。真正懂大兵团作战的杨宇霆、常荫槐都已不在。他自己也承认:“我没打过几场硬仗。”临阵学指挥?代价就是士兵的生命。即使他勉力顶住沈阳,也很难组织有效反击。拖到冬季,零下三十度的寒潮先冻僵败方,军心崩解只需一次失利。 综合以上诸项,如果少帅坚持抵抗,乐观估计东三省或许能拖延到1932年春天。也就是四个月上下。时间不算长,却足以改变全国政治气氛:西安事变未必发生,南京政府或被迫提前对日宣战,我党抗日根据地与东北抗联的联络也可能更早启动。换言之,这四个月并不能让少帅打赢,但足以让全面抗战提前敲响钟声。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张学良最终选择“保存实力”,把生死考题丢给关外父老。三十余万东三省子弟兵随后被蒋介石拉去“剿共”,陆续消耗殆尽。十年后,倭寇铁蹄踩到南京城头,许多将领才后知后觉地感叹:“如果那年沈阳放响第一枪,也许今日情形不同。”这句“也许”成了中国近现代史里永远的遗憾,也让“张学良能扛多久”这一悬案在史海中反复被追问、被争论,却永远得不到实证答案。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完蛋我被大鹅包围了

完蛋我被大鹅包围了

完蛋我被大鹅包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