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煞费苦心想让毛主席吃鸡,毛主席一口没动:我要吃“长征鸡” “主席,今天厨房备了道东安鸡,您尝一口?”——1953年6月的一天傍晚,王近仁端着热气腾腾的砂锅,站在中南海菊香书屋门口,小心翼翼地发问。“我要吃的,是长征鸡。”毛主席抬头,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 这话把王近仁怔住了。为了这只鸡,他跑遍供应室才挑到一只两斤多重的老黄鸡,细细腌制,再按湘菜规矩淋米醋、下小米椒,算是把看家本领全用上。本想着让主席开开胃,没料到被原封退回。王近仁后来回忆,当时心里真不是滋味:自己费尽心思,却没抓住要害。 所谓“长征鸡”,其实是当年红军行军途中最朴素的炖杂烩。1935年翻越夹金山时,炊事班弄到几只瘦鸡,可身上没盐、没酱油,甚至连葱姜都缺。怎么办?干脆整鸡放进雪水,再扔几块南瓜、土豆,架柴火慢慢煨。鸡肉像是汤里最硬的石头,却让长时间行军的队伍补足了热量。那股原始的香气,毛主席始终记得。 拒绝东安鸡的消息瞬间在后厨传开。有人嘀咕:“主席是不是不爱吃鸡?”老炊事员摆手:“错,他要吃的是记忆里的味道。”在他们眼里,这位最高统帅从来不把“好吃”当奢侈,他要的只是和千千万万老百姓相同的朴素标准。 时间拉回1930年代。长征途中,每人每天两把糙米、一小撮盐已属奢侈。走到草地,糌粑都断了粮,有人掰草根、挖鼠粮充饥。毛主席曾打趣:“我们是世界上最会啃树皮的军队。”这句看似调侃,却折射出极端条件下的坚忍。后来胜利会师,他把那份节俭当成习惯带到延安,再带到新中国。 1949年进入北京,中南海给主席配了专门厨房、保健医生、营养清单,可他依旧一日两餐、最爱粗粮。夜里批文件倦了,伸手就是一杯浓茶和冷糙米饭。卫士怕他饿,提议添两样菜,他摆摆手:“三菜一汤,够了。”碰上赶报告通宵,他只让在电炉上煮两把挂面,外加叶子龙私制的霉豆腐,简单到让人心疼。 茶叶更有意思。毛主席泡茶不嫌多泡几遍,当茶水变淡,干脆把茶渣嚼进嘴里。有小伙计好奇问原因,他笑答:“小时候舍不得丢,这味儿成习惯了。”一句话说尽平民心态。 为此,保健医生徐涛急得直跺脚。为了给主席补营养,他搬来一大堆医学文献,讲什么蛋白质、维生素。毛主席听了一会儿,抬眼问:“你见过哪个地主、资本家活得长?我这么吃也没少干活。”据说现场一片静默,徐涛哭笑不得,却也无话可接。 衣着同样“抠门”。1958年见外宾,卫士发现主席的袜底又破了,赶紧提醒:“裤脚别抬太高。”毛主席哈哈一笑:“补丁也是布,露就露吧。”不过考虑到礼节,他还是配合地把腿收回。后来去京郊视察,一阵风吹起裤脚,露出密密麻麻的针脚,工人们看见,反倒更敬他那份平易。 1956年9月,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访华。送行完毕,毛主席忽然想吃顿外面的饭。警卫李银桥找到新街口一家卖羊肉泡馍的小馆子。“就这儿吧,挤挤也热闹。”主席坐下刚吃两口,就说肉味太冲,放下筷子却笑得自在:“好久没感受街坊烟火了。”那顿饭,他花的钱不超过两块,留下的谈资却满城都是。 新中国百废待兴,苏联专家来华支招,说要在中南海装探照灯。毛主席摆手:“灯光太亮,吓着荷花,也糟蹋电。”最后还是汪东兴拍板,取了折中方案:加固围栏却不大兴土木。毛主席事后评价:“规矩要有,别把家里搞成铁桶。” 回到那口“长征鸡”。王近仁第二天重新起锅,照毛主席当年说的办法,鸡块配萝卜、白菜,盐只撒了半勺。菜一上桌,毛主席吃得很香,还特意夹了一块鸡腿递给身边卫士:“一起尝尝,苦里才见真味。”那顿饭后,他写下讲话稿,夜里两点仍精神抖擞。王近仁终于明白,主席挑的不是味觉,而是态度——不忘本色,方能心安。 时隔多年,王近仁常提起那一锅朴素的鸡汤。他说,自己学到的不是烹饪手艺,而是如何把革命岁月的记忆煲进日常柴米。毛主席用一顿饭告诉所有人:领袖的分量,不在昂贵食材,而在坚持与人民同甘共苦的那颗心。
宗馥莉小时候也太可爱了,和妈妈在家里吃饭,自己剥虾吃,乖乖巧巧的,多么甜美可爱的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