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女知青黄丽萍携农村丈夫归宁波父母家,刚进门,丈夫瞧见墙上照片即大惊,问:“这是你父亲?”妻子黄丽萍答:“是。”丈夫旋即要离婚。 黄志远的帆布包里,藏着一本泛黄的日记。 1973 年深秋,他从外面回来,看到客厅里神色慌张的周建军,便知道这年轻人心里有事。 他把日记翻开,指着其中一页给周建军看,上面写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知错能改,有担当,有骨气。” 这本日记记录着黄志远大半辈子的故事。他 16 岁参加革命,抗日战争中多次立下战功,解放战争时期跟着部队南征北战,身上的伤疤是最好的勋章。 建国后,他一直在部队担任要职,家里的奖状和勋章摆满了整整一个抽屉。 黄丽萍小时候,父亲很少在家,但只要在家,就会教她练枪法、识地图。 有一次,她偷偷拿父亲的手枪模型去和小朋友玩,被父亲罚站了三个小时,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乱动父亲的东西。 1968 年,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下乡的热潮,黄丽萍瞒着父母报了名,直到临走前才告诉家里。 到了陕北后,黄丽萍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村。她不怕吃苦,跟着村民们一起下地种庄稼、割麦子,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周建军是村里的生产队长,经常来帮助这些知青,一来二去,两人就熟悉了。 周建军佩服黄丽萍的坚韧,黄丽萍欣赏周建军的踏实,没过多久,两人就在村里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 1973 年的深秋,宁波的雨一下起来就没个停。 黄丽萍带着丈夫周建军走在回家的路上,泥泞的石板路让周建军的布鞋沾满了泥点,他背上那个装着陕北红枣的布包,勒得肩膀生疼。 走到自家那座带院子的老房子前,黄丽萍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周建军深吸了一口气跟了进去。 客厅正中央的墙上,挂着一幅镶在红木相框里的照片,照片上的男人穿着笔挺的军装,肩上的肩章在昏暗的光线下依然清晰可见。 周建军刚看了一眼照片,脸色就变得煞白,他往后退了两步,撞到了门口的太师椅,椅子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 他低着头,声音小得像蚊子哼,说要和黄丽萍离婚。 黄丽萍愣住了,她不知道丈夫这突如其来的决定是因为什么。 她记得出发前,周建军还在收拾行李时念叨着,要给未来的岳父岳母留个好印象,怎么刚进门就变了卦。 周建军的思绪飘回了 1969 年的那个冬天。那时他还是个刚从部队退伍的战士,因为一次执行任务时出了差错,被部队记了过,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 后来他响应号召到陕北支边,就是想证明自己不是个没用的人。 这次回宁波探亲,是两人结婚后第一次回家。 周建军一路上都在想象着岳父岳母的样子,他以为黄丽萍的父母就是普通的工人,没想到竟然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军人。 他觉得自己配不上黄丽萍,一个犯过错误的退伍兵,怎么能娶将军的女儿呢。 黄志远没有批评周建军,而是拉着他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给他讲自己当年在战场上的故事。他说起自己第一次上战场时的紧张,说起和战友们一起出生入死的日子,也说起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和得到的教训。 周建军看着黄志远布满皱纹却依然坚毅的脸,心里的想法慢慢改变了。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因为过去的错误和所谓的身份差距,就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 黄丽萍看着丈夫的表情慢慢缓和下来,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她知道,父亲的话起了作用,丈夫终于解开了心里的疙瘩。 后来,周建军在陕北的村里当了一名小学老师,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 黄丽萍则在村里办起了一个小作坊,教妇女们做针线活,然后把做好的东西拿到镇上的供销社去卖,给村里带来了不少收入。 1975 年的春天,黄丽萍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一封信,信里说他被调到了一个新的岗位,还说看到她和周建军过得好,他就放心了。 信的最后,父亲还附上了一张他和战友们的合影。 那个年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1970 年,北京知青刘芳到内蒙古插队,认识了当地的牧民巴特尔。 刘芳的父亲是一位干部,而巴特尔只是一个普通的牧民,但刘芳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嫁给了巴特尔。婚后两人一起放牧、种地,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1980 年,黄丽萍和周建军带着孩子回宁波探亲。看着墙上父亲的照片,周建军再也没有了当年的自卑。 他知道,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身份和地位,而在于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家庭的责任。黄丽萍看着丈夫和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的身影,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看这故事挺感慨的,周建军那股子自卑劲儿太真实了,换谁在那会儿,瞧见岳父是战功赫赫的老军人,自己还是个犯过错的退伍兵,估计都得打退堂鼓。 黄丽萍是真有主见,下乡不搞特殊,嫁人不看背景,换现在多少人能做到?老父亲也明事理,没拿身份压人,用日记和故事化解心结,这格局一般人没有。 那个年代的感情真纯粹,身份差距再大,认定了就往前冲。刘芳和巴特尔的事也一样,不图啥虚头巴脑的,能一起过日子才最实在。 现在回头看,这种在苦难里开出的花,比啥都金贵。 #夏日旅行攻略#
“太欺负人了”近日,浙江女子丈夫结婚后,丈夫去重庆做生意,女子在家带孩子,每月等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