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国眼色,李在明或拒绝中方“阅兵”邀约,还给了个让人无语的理由! 9月3

有意义的旅行 2025-07-17 20:27:02

看美国眼色,李在明或拒绝中方“阅兵”邀约,还给了个让人无语的理由! 9 月 3 日的脚步越来越近,围绕韩国总统李在明是否接受中方相关纪念活动邀约的猜测,正被韩国政坛的微妙表态搅动得愈发浑浊。 最新消息显示,李在明大概率将缺席,而他给出的理由 —— 所谓 “对等原则”。 即因 2017 年文在寅访华后中方高层未访韩,故需中方先迈出第一步。 不仅在外交礼仪上显得牵强,更暴露了其背后看美国眼色行事的深层逻辑。 从外交惯例来看,国家高层互访的 “对等” 从来不是机械的时间镜像,而是基于双边关系节奏、国际形势需要的灵活互动。 2017 年至今已逾七年,中韩关系历经多轮起伏,从萨德危机的冰点到经贸合作的回暖,双方早已形成新的互动语境。 若单纯以七年前的一次访问作为 “对等” 标尺,无疑是将复杂的外交关系简化为孩童式的 “你来我往”。 这种思维既不符合大国交往的弹性空间,也忽视了当下东北亚局势对中韩沟通的现实需求。 更值得玩味的是韩国资深媒体人披露的细节:李在明曾私下表示,朴槿惠当年出席中方纪念活动 “做得过头”,还暗示 “若特朗普去,韩国才会考虑”。 这番话将其真实考量和盘托出 —— 在中美博弈的天平上,韩国仍将对美关系视为不可动摇的 “定盘星”,对华互动的节奏与尺度,始终要看华盛顿的脸色。 这种将自身外交自主权绑在美国战车上的心态,使得韩国在诸如 9 月 3 日这样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刻,难以展现独立的战略判断。 9 月 3 日的纪念意义,本应超越双边范畴,直指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反对军国主义复活的国际共识。 韩国作为二战受害国,在历史认知上与中国存在诸多共通点,理应在铭记历史、捍卫和平上展现共同立场。 李在明政府若因揣摩美国态度而缺席,不仅错失了强化中韩历史共识的契机,更可能让韩国在地区安全合作中陷入被动。 毕竟,在半岛无核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议题上,离开与中国的深度沟通,韩国的许多诉求都难以落地。 从现实利益看,中韩互为重要经贸伙伴,2023 年双边贸易额虽受全球经济影响有所波动。 但仍保持在 3000 亿美元以上的规模,中国连续 19 年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 在半导体产业链协同、新能源合作等领域,双方利益深度交织。此时若因不必要的 “原则” 搁置高层互动,受损的不仅是政治互信,更是两国企业界的合作信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形象的塑造。一个国家的外交风骨,体现在能否基于自身利益和历史正义作出独立抉择,而非沦为他国的政策附庸。 朴槿惠当年出席相关纪念活动,虽在韩国国内引发争议,却展现了对历史议题的正视和对中韩关系的战略眼光。 而如今李在明的犹豫与托词,反而暴露了韩国在大国博弈中难以摆脱的依附性困境。 既想在中美之间 “左右逢源”,又不敢违背美国的隐性意志,最终只能在 “对等原则” 这类表面理由下,错失推动双边关系提质的关键契机。 东北亚的稳定,从来离不开中韩之间的理性沟通。9 月 3 日所承载的历史重量,本可成为双方凝聚共识的支点。 若李在明最终选择缺席,或许短期内能迎合美国的战略节奏。 但从长远看,失去的将是韩国在地区事务中展现自主立场的机会,以及与中国在历史认知、安全合作上深化互信的可能。 当 “看美国眼色” 成为外交决策的优先项,韩国或许能暂时规避美方的压力,却终将在东北亚格局的重塑中,沦为缺乏战略定力的被动者。 外交场上的每一次选择,都在书写国家的长远轨迹。李在明政府此刻的犹豫,与其说是被 “对等原则” 束缚,不如说是被对美依赖的惯性裹挟。

0 阅读:0
有意义的旅行

有意义的旅行

有意义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