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找理由杀了沈万三,指着猪蹄子问:“万三,这是什么菜?”沈万三当然知道朱元
小说红楼
2025-07-17 17:08:41
朱元璋想找理由杀了沈万三,指着猪蹄子问:“万三,这是什么菜?”沈万三当然知道朱元璋用意,猪跟朱同音,说出来那不是找死?
沈万三原名沈富,元末明初的江南巨富。关于他的财富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 “聚宝盆” 的传说 —— 据说他偶然在周庄的南湖边得到一只神奇的瓦盆,某日妻子不慎将银钗掉落其中,竟瞬间涌出满盆银钗,此后碎银变整锭,稻草化金条,财富如春江潮水般涌来。
但真正让他富可敌国的,是精准的商业嗅觉和敢赌国运的魄力。
在苏州周庄的老宅里,至今保留着他当年经营的痕迹。那扇雕花木门上还能看到深浅不一的刻痕,据说是他记录各地商路的密码。
元末乱世时,张士诚割据江南,他抓住机遇垄断海盐运输,船队从刘家港出发,沿着黄海海岸线直达山东,每年获利 “数十巨万”;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鏖战时,他又押注南京政权,组织三百艘商船运送粮草,《吴江县志》记载其 “日输米千石”,解了明军的燃眉之急。
《明史》记载,他曾助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动用民夫三万余人,工期比官方负责的部分还提前了半月。更惊人的是,工程竣工后他竟提出要犒赏三军 —— 这个举动后来被认为是触碰了皇权的红线。
当时南京城的百姓私下流传:“南京城,半城沈,半城朱”,这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时,他正在批阅奏折的朱笔停顿了片刻,在奏疏边缘画了个小小的 “√”,谁也不知这符号究竟是赞许还是记恨。
有记载称,他家族的田地横跨苏浙皖三省,仅在苏州府就有 “圩田千顷”,每年的租税相当于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这种财富规模,在 “重农抑商” 的封建时代,本身就是把双刃剑 —— 既能让他得到帝王的青眼,也能成为招灾惹祸的根源。
但明初百废待兴的国库,又不得不依赖沈万三这样的财力支持。修建城墙时,朱元璋曾在早朝上对群臣说:“沈万三筑城有功,可赐宴”,亲自为沈万三的工程进度点赞;可当沈万三在庆功宴上一时得意,提出 “愿代天子犒军,每军赏银一两” 时,朱元璋猛地将酒杯掼在地上,青瓷碎片溅起三尺高:“匹夫敢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
若不是马皇后闻讯赶来,穿着素服跪在丹墀下劝谏 “不祥之民,天将灭之,陛下何足诛焉”,沈万三当时就可能人头落地。
这场猪蹄宴,其实是朱元璋对沈万三的终极考验。在此之前,皇帝已经通过各种手段敲打这位富商:先是借故将他的长子沈茂流放云南,美其名曰 “随军历练”;又查抄了他在苏州的部分家产,理由是 “偷税漏税”。
宴席上的每一道菜,都可能藏着杀机 —— 那盘清蒸鲥鱼,鱼腹里塞着整根芦苇,暗合 “鱼肉百姓” 的隐喻;那碗甲鱼汤,汤汁浑浊如泥,仿佛在暗示 “功高盖主者,终将化为一抔黄土”。而那盘故意端上来的 “红烧猪蹄”,更是将这场无声的较量推向了顶点。
面对朱元璋的逼问,沈万三的大脑飞速运转,像他旗下最精密的算盘。他知道直接说 “猪蹄” 等于自寻死路,去年就有个肉铺老板因招牌写 “鲜猪” 二字被杖责八十;说 “猪肉” 同样犯忌,前户部侍郎只因在奏折里写 “猪年大吉”,就被罢官流放。眼角余光瞥见朱元璋龙袍上的十二章纹,那日月星辰的图案突然让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周庄看的社戏,戏文里 “范蠡泛舟” 的典故闪过脑海 —— 功成身退,藏锋守拙。
他膝盖一软跪倒在地,锦缎长袍在青砖地上擦出沙沙声响,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颤抖,既不显得过于懦弱,也没有丝毫傲慢:“回陛下,此乃‘万三蹄’。” 话音刚落,他额头已经磕在地上,与冰凉的地砖相触,连呼吸都放得极轻,仿佛怕惊扰了帝王的思绪。
这个回答堪称绝妙。既避开了 “猪” 字的忌讳,又把菜名与自己绑定,暗合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的臣服姿态。更妙的是,“万三蹄” 三个字里藏着自嘲 —— 把自己比作任君宰割的牲畜,彻底打消了帝王对他可能觊觎权力的疑虑。宴席上的乐师本已悄悄握住了琴弦下的匕首,此刻听到这回答,手指不自觉地松开了。
朱元璋闻言先是一怔,握着象牙箸的手停在半空,随即抚掌大笑,笑声震得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好一个‘万三蹄’!” 这笑声里有意外,有满意,或许还有一丝对沈万三识时务的欣赏。
尽管沈万三凭借机智躲过了这次危机,但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商人的命运终究难以自主。洪武末年,朱元璋以 “胡惟庸案” 为契机,牵连出沈万三曾向胡党行贿的 “罪证”—— 其实不过是他早年与胡惟庸的一次正常商业往来。
一道圣旨送达周庄时,沈万三正在后院教孙子打算盘,看到 “流放云南” 四个字,他只是长长叹了口气,让管家收拾了一个简单的行囊,里面只装着那本翻得卷边的《商经》。
庞大的商业帝国随之分崩离析。他在苏州的绸缎庄被没入官产,成了锦衣卫的办公场所;在扬州的盐引被转赐给开国功臣;那些曾经穿梭于海上的商船,有的被改造成漕船,有的则干脆在港口朽烂成一堆废木。在昆明的圆通山,至今还有传说中他当年居住的遗址,几块青石板拼出的小院里,野蔷薇爬满了断壁残垣,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