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女知青李明娅抛下丈夫和女儿返城。返城前夜,她解开衣扣说道:“宝才哥,今夜让我们再做一次夫妻吧!”不料,40年后母女重逢,女儿一句话让她悔不当初。 竹床吱呀作响,混着窗外虫鸣。刘宝才的肩膀上还留着白天扛胶桶磨出的红痕,他不敢碰她,像捧着易碎的瓷器。 三年前结婚时,他用攒了半年的工分换了块红布,给她做了件新衬衫;女儿出生那天,他跑了十里山路请接生婆,回来时草鞋都磨穿了。 可现在,他知道留不住她了 —— 北京的信躺在枕头下,信封上父亲的字迹写着 “政策已松,速归”。 李明娅的手指划过刘宝才后背的疤痕,那是帮她抢收玉米时被蛇咬伤的。 1968 年她刚到西定乡,第一次见蛇吓得瘫在田里,是他背着她走了三里地回宿舍。 这些年,他教会她辨认有毒的蘑菇,在她割胶被树汁灼伤时用草药敷手,连她随口说喜欢吃酸角,他都爬遍后山摘满一篮子。 可北京的胡同、父亲的收音机、工厂的齿轮,这些记忆像藤蔓,早就在她心里缠了十年。 天亮时,刘宝才往她包里塞了包东西。李明娅在拖拉机上打开,是用芭蕉叶包着的酸角,还有女儿的胎发 —— 他用红绳缠成了小团。 车过澜沧江时,她回头望,看见刘宝才抱着女儿站在桥头,女儿的小手挥舞着,像株风中的野草。 北京的冬天比西双版纳冷。李明娅在纺织厂当挡车工,宿舍的墙皮剥落,晚上能听见隔壁夫妻吵架。 父亲去世后,母亲常念叨 “早知道不让你回来”,她才发现,城市的灯红酒绿里,没有给她编摇篮的竹篾香。 1980 年政策放宽,她跑了无数次部门,公章盖了一串,可户籍卡在 “农村配偶” 这栏卡住了。 后来她试着寄钱回去,信却总被退回,地址栏写着 “查无此人”。 2018 年的西定乡,水泥路通到了村口。李明娅拄着拐杖,在橡胶林里找到了那座砖房。 院子里的女人正在晒谷,背影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只是皮肤更黑,手上的茧子更厚。 “你是……” 李明娅的声音卡在喉咙里。 女人转过身,眼神像澜沧江的水,冷得发沉。她是李晓兰,李明娅的女儿。 四十年来,她从没想过会再见到这个女人。 屋里的桌上摆着张黑白照片,刘宝才穿着洗得发白的对襟衫,笑得露出豁牙。 “我爹走那年,才三十五。” 李晓兰倒了杯茶,茶叶梗浮在水面。 “你走后他总咳,上山割胶淋了场雨,就没起来。” 李明娅的拐杖 “哐当” 落地。她想起返城前夜,刘宝才咳着说 “你放心走,我会把娃带大”。 想起他往她包里塞酸角时,眼里的红血丝;想起桥头那个越来越小的身影 —— 原来那不是送别,是永诀。 “他总说,你在城里会过得好。” 李晓兰的声音很平,像在说别人的事,“可我知道,他夜里总对着你的照片哭。” 夕阳穿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格子状的光影,像极了当年知青点的地板。 李明娅蹲下去捡拐杖,手指触到冰凉的水泥地,突然明白自己丢掉的不是穷日子,是那个会为她爬遍后山摘酸角的男人,是那个本该有母亲疼的女儿的童年。 离开时,李晓兰没送她到门口。李明娅回头望,看见屋檐下挂着串玉米,金灿灿的,像极了刘宝才当年给她编的项链。 车开出去很远,她从后视镜里看到,李晓兰站在照片旁,正用抹布轻轻擦着刘宝才的脸。 橡胶林的风追着车轮,带着酸角的涩味。李明娅捂着脸哭,泪水打湿了衣襟,像四十年前那个夜晚,西双版纳的露水,凉得刺骨。
1978年,女知青李明娅抛下丈夫和女儿返城。返城前夜,她解开衣扣说道:“宝才哥,
云海仙踪觅
2025-07-17 16:51:4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