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13天后,李在明却决定不出席中国阅兵?特朗普的一记耳光打醒韩国,“战略

古今知夏 2025-07-17 16:01:15

思考了 13 天后,李在明却决定不出席中国阅兵?特朗普的一记耳光打醒韩国,“战略自主” 成了空谈。 一次本可缓和双方紧张态势的外交邀请,终究演变成了长达 13 天的内心博弈。韩国总统李在明望着中国伸出的友好之手,再三斟酌,最终还是选择了谢绝。 这结果并不出人意料。真正让人叹息的,是他在 “靠拢美国” 与 “亲近中国” 之间的犹豫不定。这一选择的背后,美国那根悬在半空的 “关税大棒” 始终清晰可见。 7 月初,中国发出邀请。邀请李在明出席 9 月 3 日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阅兵活动。这是中韩关系近年来少见的积极互动信号。中国的这一邀请,意在增进两国高层交流。中国希望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中韩两国在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与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是不争的事实。 李在明收到邀请后,陷入了长达 13 天的思考。这 13 天里,韩国国内舆论分成两派。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改善中韩关系的绝佳机会。他们觉得韩国应积极回应。他们主张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为韩国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韩贸易额对韩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一部分人则受美国影响。他们对中国持有偏见。一些亲美媒体在一旁煽动。这些人开始质疑中国邀请的动机。这种舆论分歧,让李在明的决策变得更加艰难。 美国的影响力在这背后如影随形。美国一直试图将韩国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美国在贸易、外交、军事等多方面对韩国施加压力。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这种压力更是与日俱增。特朗普为了实现美国的 “美国优先” 政策,不断在贸易问题上向韩国开刀。 美国对韩国的汽车、电子产品等优势产业,频繁发起贸易调查。美国还威胁加征高额关税。韩国的汽车产业在全球颇具竞争力。大量韩国汽车出口到美国市场。美国却以所谓 “贸易不平衡” 为由,多次与韩国进行贸易谈判。美国逼迫韩国开放市场。美国要求降低美国汽车进入韩国的门槛。美国同时限制韩国汽车对美出口。 在电子产品领域,美国同样动作不断。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全球领先。三星、SK 海力士等企业在存储芯片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半导体产业的优势,一方面对韩国半导体企业的技术出口进行限制。美国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韩国半导体企业赴美设厂。美国试图将韩国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技术与产能转移到美国。 面对美国的种种压力,李在明政府的 “战略自主” 口号显得苍白无力。韩国在经济上对美国市场有一定依赖。韩国在军事上又依靠美国的 “保护”。美国驻韩美军的存在,表面上是为韩国提供安全保障。这实际上却成为美国控制韩国的重要手段。韩国在外交决策时,不得不考虑美国的态度。 此次是否出席中国阅兵,李在明最终选择了顺从美国的潜在意愿。他担心,一旦出席中国阅兵,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会引起美国的不满。他害怕美国进而在贸易、军事等方面对韩国采取更严厉的措施。这种担忧,让韩国错失了一次改善对华关系的良机。 相比之下,韩国本可以学习其他国家。韩国可以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韩国有机会实现真正的 “战略自主”。一些欧洲国家,在面对美国与中国、俄罗斯的复杂关系时,能够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制定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些国家在经贸合作上,积极拓展与各国的合作空间。它们不被单一国家的政策所左右。这些国家在军事安全方面,通过加强自身国防建设,提升军事自主能力。它们减少对外部军事力量的过度依赖。 韩国却在 “亲美” 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此次拒绝出席中国阅兵,只是韩国在外交上丧失自主性的一个缩影。未来,韩国若想摆脱这种困境,实现真正的 “战略自主”,就必须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韩国要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制定独立、平衡的外交政策。否则,韩国将在大国博弈中逐渐失去话语权。韩国会沦为美国的 “附庸”。 信息来源:是否出席九三阅兵,李在明在犹豫什么?|北京观察 直新闻 常洛闻:来中国出席九三阅兵,是李在明的最优且唯一选择 观察者网

0 阅读:95

猜你喜欢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