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举行授衔仪式,那是一场举国瞩目的盛典,许多人在这一天被授予了共和国将星的荣耀,然而,在那份厚重的名单里,却没有一个人们本以为理所当然该出现的名字,他曾在战场上以一把刺刀连杀二十七名日军,被誉为“军中吕布”,却最终与军衔擦肩而过。 这个人叫吕俊生,河北邢台人,他身材魁梧,身高将近一米九,从小力气就比别人大,小时候,他家里穷,没什么念书的机会,早早就外出做活计,别的孩子还在放牛、玩泥巴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扛着百八十斤的磨盘帮人家干重活,他不光力大,性子也直,谁家有事,只要他能帮上忙,从不推辞,在乡亲眼里,他就是个热心肠的大个子,常常被拉去帮忙搬东西、盖房子,饭桌上一坐就是主座。 抗日战争爆发后,吕俊生没有犹豫,他没等号召,也没人动员,只是看到八路军路过家乡,就主动跟上了队伍,那一年,他三十岁,这个年纪在那个年代已算成熟,但他却像个初生牛犊一样,眼里满是坚定和热血。 刚入伍时,他因为身材高大引人注目,训练场上一站就像旗杆一样显眼,可他从不炫耀,训练比谁都认真,真正让他声名大噪的是在1940年的一次夜间遭遇战,那是在山东夏津附近,日军趁夜偷袭,双方打到子弹耗尽,只能展开惨烈的白刃战,战士们用刺刀、枪托甚至拳头搏命厮杀。 吕俊生第一次经历这样的近战,他没有退缩,反而冲在最前面,他手里握着刺刀,身形高大,臂展惊人,每一下都带着雷霆之势,战场上混乱不堪,却几乎每一名靠近他的敌人都倒在了地上,那一夜,他一个人杀了二十七名日本兵,并缴获了十五支枪,事后统计战果时,连负责记录的干部都震惊了,可吕俊生自己却不满意,他反复琢磨当时的动作,总觉得自己出刀还不够快,下一次应该更利索。 从那之后,他的名字就在部队里传开了,有人说他像三国里的吕布,一个人能顶几百人,干起仗来不要命,于是,“小吕布”这个绰号便叫开了,他不讲究这些称号,听到也只是笑笑,但每次打仗,他总是冲在最前头。 百团大战时,吕俊生所在部队攻打一处敌人设有碉堡的据点,敌人火力凶猛,几次冲锋都被打退,正在敌人更换机枪弹匣的空隙,吕俊生带着两个人悄悄摸到碉堡下,他猛地一跃而上,将碉堡里的人一个个制服,连人带枪一并缴获,战斗结束后,团长抓着他连连点头,说这就是战斗英雄的样子。 解放战争时期,在山西闫家庄,吕俊生带着一个不足百人的连队,夜袭敌人一个装备精良的营,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但他指挥果断,带队突入敌阵,迅速击溃敌军,敌人伤亡惨重,而我方只有一人受伤,这样的战绩再次让他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他的身上到处是伤疤,有些伤口深可见骨,连护士都看得惊心动魄。 多年的征战让他遍体鳞伤,特别是一次重伤后,他的右腿落下了残疾,虽然还能走动,但已经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冲锋陷阵,全国解放后,他本应被提拔、授衔,成为共和国的一名将军,但吕俊生却在授衔前夕,递交了复员申请,他说自己身体不行了,不能再带兵打仗,留在部队只会给国家添麻烦。 按当时的制度,主动复员就意味着不再是现役军人,不具备授衔资格,他的名字也因此从授衔名单中被划去,很多人为他惋惜,认为这是一种制度上的遗憾,但他自己却从未抱怨,只是默默地收拾行囊,带上妻儿回到了河北老家。 回乡后,他没有摆出什么英雄架子,而是扛起锄头种地,养猪种菜,和乡亲们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他担任村里的党支部委员、民兵连长,继续在土地上默默奉献,他不讲战功,不讲待遇,国家给他的抚恤金和副科级待遇,他也从不炫耀,常常拿来接济困难的乡亲。 他的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战场,却从未向国家索取什么,他从不参加聚会,也不上台讲话,只是在田间地头和乡亲们谈笑风生,直到1970年,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出殡那天,没有军礼,也没有官方仪式,只有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自发前来送别,他们唱着低沉的军歌,排成长队,将这位曾经的英雄送入了故土,他的墓碑上,没有军衔,也没有称号,只有几个字:“军中吕布,英雄归乡,” 信息来源:英雄连长吕俊生的故事——中图网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17 15:41: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