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民日报了!”今年7月江西,一群孩子趁暑假,收集了一堆饮料瓶,他们不是拿去卖,而是制作二级水火箭,并且在草地上发射成功。夕阳下,“火箭”冲天,这一刻光影太美,梦想太燃,网友:少年强则国强!
据人民日报报道,2025年7月14日傍晚,江西吉安泸水河畔传来阵阵欢呼声,一群少年围成圈,目光聚焦在草地中央那个看似简陋却充满科技感的装置上。这不是普通的塑料瓶,而是他们花费整个暑假心血打造的二级水火箭。
倒计时声响起,"10、9、8……"少年们的声音微微颤抖,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当数到"1"的瞬间,白色水雾喷涌而出,"火箭"在巨大的反冲力作用下腾空而起。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上升过程中,一级助推器准确分离,二级火箭继续加速冲向天空,随后两个降落伞相继打开,橙色的伞面在夕阳映照下如同两朵绽放的花朵,缓缓飘向地面。
这群少年中最大的不过16岁,最小的才刚上初中,他们的"实验室"是村里废弃的仓库,工作台是几张拼凑的课桌。墙上密密麻麻贴着设计图纸,有些已经被汗水浸湿变形。角落里堆放着失败的"残骸"——爆裂的瓶身、断裂的尾翼、缠成一团的降落伞绳。
"第37次了!"队长小林在笔记本上重重画了个勾。这个本子记录着每一次失败的原因:气压不足、重心偏移、分离装置卡壳……然而这些挫折并没有让他们放弃。
他们用3D打印技术制作连接件,用气压传感器精确控制分离时机,甚至自学了流体力学原理来优化箭体设计。
制作过程充满挑战。为了收集材料,他们跑遍了附近的废品回收站,挑选合适的塑料瓶。每个瓶子都要经过严格测试——能否承受高压、重量是否合适、形状是否符合空气动力学要求。
接下来是最考验耐心的组装环节,用热熔胶固定尾翼时,稍有偏差就会影响飞行轨迹。降落伞的制作更是精细活,伞绳长度、伞面大小都需要反复计算调整。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对待失败的态度,有一次火箭刚升空就失控坠入河中,大家冒雨打捞了半小时才找回。
还有一次降落伞在空中缠绕,火箭直接砸向地面,瓶身瞬间爆裂,每次失败后他们都会围坐在一起分析原因,在黑板上推演改进方案。
这种执着引起了村民们的关注,起初不少家长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觉得孩子们应该把时间花在补习班上。
但当看到孩子们用Excel计算气压曲线、用物理公式推导飞行轨迹时质疑声逐渐变成了支持,有位家长感慨:"原来课本上的知识可以这样用!"
发射成功的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网友们的评论充满温情:"看到火箭升空那一刻,仿佛看到了中国航天的未来。""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比刷一万道题更有意义!""想起小时候用口服液瓶做的简易版,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厉害了。"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群少年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环保理念。他们没有使用任何化学燃料,完全依靠压缩空气产生动力。
废弃的塑料瓶在他们手中获得新生,成为承载梦想的载体。这种"变废为宝"的实践,让科学探索与环境保护完美结合。
如今这群少年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给成功发射的火箭取名"长征二号·泸水号",并开始设计更复杂的三级水火箭,实验室的墙上新贴了一张海报上面写着:"下一个目标——100米!"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科学梦想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不需要完美的条件。需要的只是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勤劳的手,以及面对失败依然坚持的勇气。当教育回归本质,当孩子们的创造力被充分释放,奇迹就会发生。
那么您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信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