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预测俄乌冲突结局,称只有一种可能,俄罗斯已经迈出了一步 三年前,默克尔说,

国际瞭望站 2025-07-17 14:41:56

默克尔预测俄乌冲突结局,称只有一种可能,俄罗斯已经迈出了一步 三年前,默克尔说,“这场战争只能以谈判结束”,当时很多人嗤之以鼻。现在再回头看,那句话像是钉在墙上的钉子,早晚要用上的。尤其是2025年的春天之后,局势开始微妙地转弯。 2月18日,特朗普和普京在利雅得的闭门会晤,就像一根打进地缘格局的试探针。没有协议,没有停火,也没有外界预期的“重大进展”,但双方却默契地启动了三个机制:恢复大使馆运作、设立谈判小组、研究战后经济合作。 这不是妥协,是各自做了盘算之后的阶段性试探。美国想测俄罗斯的底,俄罗斯则在为下一步做空间准备。这种会谈模式,本质是“政治开盘”——暂时没人下注,但所有人都在掂量筹码。 随后发生的事,更像是默克尔判断的延伸。4月底,普京宣布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俄罗斯单方面在5月8日至11日停火。这种不附加条件的停火,是少见的克制。 乌克兰当然没接招,但俄罗斯的这一步,已经有了“姿态”的味道。 姿态不等于软弱。从俄军在红军城、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攻势看,俄方在战场上仍有主动。正因如此,才有了底气做政治上的铺垫。说到底,能不能谈、怎么谈、什么时候谈,从来都是拳头决定的。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里亚布科夫在2月表态,说愿意与美国维持外交关系,但拒绝单边让步。普京在军事上争取空间,在外交上试探氛围,依旧是典型的“双轨推进”。 对岸的乌克兰,仍不松口。泽连斯基反复强调不会接受以割让领土为代价的协议。尤其是在特朗普在美内部受掣、欧洲军援资源枯竭的背景下,泽连斯基还要挺多久,谁也不好说。 特朗普这边也没闲着。4月27日,他公开暗示泽连斯基“或许需要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妥协”,用以换取和平谈判的框架启动。这番话一出,乌克兰立马否认任何“让步”,但从节奏来看,美方正在试图推动乌方降低门槛。 美乌之间的分歧并不是新问题,而是近一年逐渐积累的结果。军事援助层面已经出现断层。美国雷神公司说,给乌克兰的“标枪”导弹快耗完了,一发导弹折算五年产能,背后是对本土库存的严重透支。五角大楼虽然批准了补给合同,但陆军方面的态度很清楚:恢复产能,还得时间。 如果说俄乌战场是“持久战”,那么美国显然不想再继续做唯一的“加油站”。国会内部共和党已经有人开始反对持续援乌,援助不再是政治正确,而是一场财政投票。这让特朗普必须在战争和选票之间找个支点。 而在大西洋彼岸的德国,刚刚换了总理。默茨比默克尔更鹰派,强调要强化德国军力,拒绝欧洲在美俄谈判中缺席。他说白了:德国不能再只当“配角”。 至于中国,立场仍然是那一套:推动政治解决,不选边,不下场,维持中立。毛宁和耿爽的发言,强调的是秩序、人道和外交平台,这种调门看似温和,实则清晰:中国不会掺和军事援助,也不会给俄乌当“冤大头”。 倒是沙特,眼下正在借调解俄乌,试图向全球展示它的外交能量。这次在利雅得主办美俄会谈,更多是地缘外交中的“牌桌露面”。虽然会谈没有实质突破,但沙特刷了存在感。 所以现在这局面怎么解读? 俄罗斯已经做出“迈一步”的动作——停火、外交松口、参与闭门机制。美国也在盘算重新布局——减压援助、试探泽连斯基立场、内部预算博弈。乌克兰目前依旧强硬,但显然有被“温水煮”的趋势。欧洲想上桌,中国不靠边站,也不下场。 谈判还没真的开始,但谈判的“舆论工程”和“政治机制”已经开始搭了。没人敢先掀底牌,但每一方都开始在内场试探空气。这种局势,其实才最危险——既不能全打,也不能真谈,每一步都要踩在临界点上。 默克尔三年前说的那句话,现在看不是预言,而是路线图。只是,这场谈判什么时候正式铺开,得看俄乌之外的两双大手——普京和特朗普,谁先给台阶,谁先收回刀子。 而那一步,俄罗斯先迈了。 参考资料: 《默克尔:俄乌战争只能通过谈判解决》德国时代周报 《特朗普与普京利雅得会谈,美俄启动三项机制》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国际瞭望站

国际瞭望站

追踪全球热点事件,带你了解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