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敢说了!重庆一女子在药店买同一种药,用现金是18元,刷医保竟是26元,给女子整懵了,为什么医保竟比现金贵了?到底谁在动参保人的“奶酪”?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最近,重庆一位女子买药时遇到的怪事在网上炸开了锅,同一盒三黄片,现金支付18元,用医保卡却要花26元。 这让许多人不禁疑惑:医保不是应该让老百姓看病买药更便宜吗?怎么反倒成了“加价利器”? 这事一经曝光,立即引发全国各地网友共鸣。 有人反映在武汉买止咳药,标价26元的药刷医保竟要35元;也有人发现网上25.8元的过敏药,用医保要花30多,这种现象早已不是个例,而是各地普遍存在的“潜规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原来这里面大有文章。 当参保人刷医保卡买药时,钱并不会直接进入药店腰包,这笔钱要先进入医保系统,再由医保部门与药店结算,过程通常要等待一到三个月。 不仅如此,药店在申请结算时还得提供详细的销售记录供审核,并支付2%到3%的手续费。 如果药品涉及统筹报销部分,药店还得先行垫付,正是这些“隐形成本”,让一些药店打起了医保账户的主意。 他们打的如意算盘是,反正很多人觉得医保账户里的钱不用白不用,对价格也不那么敏感。 于是,一些药店干脆把各种成本都转嫁到了医保支付价格中,甚至还额外加价创收。 但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价格法中的明码标价规定,本质上就是价格欺诈! 更要命的是,它不仅侵害了参保人权益,扰乱了药品市场秩序,还可能导致医保基金流失,影响整个医保体系的良性运转。 眼下,这个“医保加价”的乱象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但要彻底根治这个顽疾,仍需多管齐下。 面对这种“医保加价”乱象,目前已有29个省区市上线了定点零售药店比价功能,让老百姓能够货比三家,辽宁更是设立了价格监测“警戒线”,一旦药店医保价格超标,就会被约谈或通报。 不过,光靠监管还不够,当前医保结算流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结算周期太长、垫资压力大,这些都成了药店“明码标价”之外加价的借口,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完善医保结算机制,缩短结算周期,降低药店运营成本。 有意思的是,这次事件还暴露出一个现象,不少人习惯了“医保钱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的想法,对价格不够敏感。 这种心态正好让一些药店有机可乘,专门针对医保支付设置“天价”。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药店导购见到顾客掏医保卡,就主动推荐更贵的药品,甚至搭售保健品。 他们打的都是“反正是医保钱”的算盘,让医保账户成了任人“啃食”的“唐僧肉”。 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不仅会侵蚀医保基金,更会损害医保制度的公信力,毕竟,医保是国家为百姓设立的社会保障,而不是让某些人钻空子的“提款机”。 所以,参保人也要提高维权意识,买药前多查查价,遇到不合理加价要及时举报,同时,要改变“医保钱不用白不用”的想法,因为医保基金的每一分钱,都关系着我们的医疗保障。 只有监管部门、药店、参保人共同努力,才能让医保真正发挥“减负”作用,而不是变成某些人牟利的工具,毕竟,这关系到每个人的“钱袋子”和“健康权”。 说白了,医保不是让商家赚差价的工具,而是国家给百姓的福利保障,如果连这点都搞不明白,那再好的政策也会变味。 这场由8元差价引发的讨论,或许会推动医保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但最关键的是,每个参与者都要明白,医保姓“民”,它的本质是保障而非牟利工具。 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让医保真正发挥“保民生、惠民生”的作用。
终于有人敢说了!重庆一女子在药店买同一种药,用现金是18元,刷医保竟是26元,给
如果三战爆发
2025-07-17 14:31: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