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这下美国和欧洲全傻眼了!7月16日,在我们宣布将限制八项电动汽车关键电池制造技术的对外输出之后,立刻就引起了纽约时报的关注。纽约时报对此表示,中国此举这是要巩固中国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已占据的主导地位。 中国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全球领先,相关技术正是支撑产业竞争优势的根本,一旦把出口“闸门”收紧,全球市场尤其欧美车企和电池大厂马上就会感到压力。 这些年来,欧美在扩大本地电池产能的规划上动作频频,可是无论量产能力还是核心技术积累,很多环节依然绕不开中国的供应,美国和欧洲要自己补上这些短板,既费钱还费时,不确定性也非常大。 过去几年,西方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设定了不少壁垒,希望通过本地化、去中国化来保障供应链安全,例如限制中国企业的技术投资,加强本地原材料战略储备,出台针对中国的技术限制措施等等。 中国这次直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面对外部的压力升级,中国变得更加主动,重点把自主创新的成果牢靠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让核心技术和产业链底层能力不被轻易复制和转移,这也是对技术安全的最高级别防护。 经过十多年的产业投入和技术攻关,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在观念、专利储备、量产经验上都拉开了明显差距。 比如磷酸铁锂、高镍材料这些目前世界主流的电池路线,中国企业在产能、良品率、工艺流程优化等方面远超对手。 如今将这些技术纳入出口审查不仅是对现实竞争格局的巩固,在未来几年也会进一步稳固技术领先。 政策一出,整个全球上下游的产业反应很快,过去西方主流企业还是希望多元化采购,与中国企业保持合作以降低成本和风险,但随着核心技术出口受限,他们可能不得不扩大研发投入甚至自建产线,大大增加成本和研发周期。 除此之外,全球市场可能会出现供应紧张、技术合作和专利交易门槛升高等连锁效应,短期之内,像正极材料、特殊工艺设备等领域很可能会出现瓶颈,长远来看欧美还会加紧研究替代材料和自主创新打基础,但和中国企业的差距未必能迅速缩小。 这一切正是国际大环境变化的集中体现,随着各国对关键技术和材料的重视提升,电动汽车、电池、稀土、半导体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频繁成为政策层面的焦点。 中国这次实施电池技术出口审查,直接把产业安全的护城河,从原材料环节进一步延展到了关键工艺、集成系统等更上游的环节,其根本目的是确保在全球新能源转型过程中,不会轻易受到外部掣肘,能够真正做到主动出击,稳占规则制定权和产业制高点。 电动汽车产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只是市场和技术的比拼,更是供应链安全、产业规则、全球战略格局的较量。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调整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
现在欧洲的日子好过吗?
【9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