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钱,被西方偷走了。我们现在的经济体量,和我们在国际金融体系里的话语权,严重不匹配。就工业产能和实物商品的国际贸易量来说,我们一家顶得上G7全部之和,但是我们在国际金融体系里的金融话语权,远远低于这个比例。 在今天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现实:我们中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者,也是世界贸易的重要推动者。 从每天在港口发往世界各地的集装箱、到各国商场货架上随处可见的中国制造,无论是机械、电子,还是服装、家电,我们打造的实物商品、承载的物流网络,其分量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咱们用自己的能力撑起了全球供应链,很多行业如果没有我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都难以正常运转,就连国际权威数据都显示,中国的出口规模、工业产值、贸易总量都排在世界前列,甚至在有些方面能和发达国家集团的总和比肩。 即使我们用汗水和技术积累了世界最深厚的实体经济基础,可在国际金融体系这个舞台上,我们的影响力却远远跟不上自己的实际实力。 现在围绕国际金融的一套规则大体还是西方定的,美元说了算,全球大额贸易和金融结算基本都绕不开他们设下的关卡。 全球资金流动、汇率形成、货币储备这些关键节点,总是几个西方国家在掌控,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无论资源多丰富,产业多发达,在金融这个核心层面基本还是只能用西方设定的“度量衡”来结算和储值,大家的钱包都在给他们助力。 我们不缺创造财富的能力,也有充足的商品和服务提供全球市场,但到了利润分配这里,很大一部分却被规则制定者拿走了。 金融的本质还是要建立在真实需求和贸易基础上的,没有实物生产和物流配送,金融市场那一套也会变成无源之水,可现在的规则却让利润和话语权更多地集中在虚拟经济环节。 他们拥有无限扩张的信用工具,占据主导的货币储备地位,对实体经济还经常通过汇率波动和资本调控来反向输出风险,但一遇到自身危机,比如金融风暴或者大规模通胀,又能优先获得全球流动性和安全港。 比如前几年美元大幅加息,导致很多经济体被动承压,资金大规模回流美国,自身金融体系却能迅速回血。 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全球建立更多贸易结算平台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说“多元结算机制”、开放金融市场、设立面向亚洲和全球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都是想让自己的货币和金融产品有更大的国际影响。 但现实很复杂,西方主导的市场生态稳固,欧美大资金、评级机构和清算系统仍掌握着全球金融的入场券,即便我们扩大了贸易规模,更多国家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但要真正撼动当前国际金融格局,还需要时间和更多制度层面的突破。 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全球价值分配的结构性失衡,我们创造的实物财富远超分配到手的金融利润,他们通过垄断金融规则实现了第二次收割,利润分配成了写在对方账本上的一串数字。 咱们如果不能进入金融体系的上游环节、不能改变货币和资本定价的国际链条,就是付出巨大劳动,只能在系统分配上处于下游。 只要全球金融治理的钥匙还在那些既得利益者手里,这种结构性不公平情况就很难得到实质性扭转,他们显然也不愿意轻易放松规则,否则刚刚建立起来的所有优势就会被重新分配。 但全球经济格局终究会变化,新兴国家的份额增大,全球合作的需求也在上升,如果西方不主动调整格局,利益冲突和抢占市场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风险也更难管控。 世界的未来必须在实体经济和金融利益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我们只有通过金融改革和话语权提升,让创造财富的人得到应有的一份,才能形成更加稳固和可持续的全球合作结构。 真正的国际秩序应该让每个为全球经济付出辛苦的人,都能有机会分享到丰收的果实,这既是对世界工厂的尊重,也是对所有劳动创造价值者的公平回馈。
如果美国一口气印钞28万亿,把欠的债都还了,会发生什么?这么说吧,美国一旦这么干
【25评论】【19点赞】